□吴 杰
前几日,翻看家中珍藏的一本旧画册,其中一张白求恩大夫在八路军野战医院抢救伤病员的图片,让我不禁又回想起10年前瞻仰白求恩故居的情景。
2015年夏秋之交,我赴加拿大洽谈业务。事毕,热情的当地客商巴顿先生主动相邀,并驾车陪同我和助理小孙造访白求恩的故乡。小孙曾在美国留学,多次到访加拿大,并瞻仰过白求恩故居。他告诉我,白求恩故居坐落在距多伦多160多公里的格雷文赫斯特镇。1970年10月中国和加拿大建交,1972年白求恩获得“加拿大历史名人”称号,1973年加拿大联邦政府出资购买了白求恩降生的故居,按其出生时房子的原貌进行了修缮,建成白求恩故居博物馆,并列为加拿大国家级历史名胜。1976年,加国政府又将白求恩故居院落北侧的一栋白色小楼,开辟成白求恩纪念馆对外开放。
巴顿先生的皮卡在崇山峻岭中穿行约两个小时后,驶进了青山环抱、枫树遍野的格雷文赫斯特镇。车子在约翰街停下后,就见路边矗立着一幢米黄色的两层木屋,四周围着白色的栅栏。小孙说这儿就是白求恩故居。透过斑驳的树影往里望去,庭院内青松挺拔、枫林婆娑,整个建筑显得古朴典雅。院内竖着两块金字闪亮的铜牌,分别用中英文镌刻着“白求恩纪念馆”几个大字,下方还有白求恩生平事迹的简要介绍。
步入宽敞的展厅,这里陈列着许多白求恩生活、战斗的照片,以及他使用过的物品。走进书房,写字台上摆放着日历、烛台、座钟和《圣经》,墙壁中央挂着圣母玛利亚画像,左有腰带和皮鞭,右有十字架和短枪。这些陈设说明,白求恩先辈中既有笃信上帝之人,也有崇尚勇武之人。
白求恩的祖辈在18世纪初从苏格兰移民到加拿大。他祖父曾是加拿大著名的外科医生。白求恩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曾在麦吉尔大学皇家维多利亚医院担任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其间发明和改进了多种医疗手术器械,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从幼年起,白求恩就是一个性格倔强、好奇心强并富有主见的孩子。他生性好动,乐于涉足挑战性强的新领域,喜欢野外粗犷的生活。少年时代的他,曾凭着勇敢与智慧,用一根木棍救出了一个陷落冰窟的孩子。1935年,他在蒙特利尔设立了一家免费诊所,为普通民众服务。1936年,他组织了蒙特利尔保障人民健康团体,这是加拿大医务人员发起的第一个促进社会化医疗的团体,其仁爱之心可见一斑。
故居雅致的客厅中,摆放着一架年代久远、古色古香的钢琴,墙上挂着图案精美的壁毯,餐桌上的杯盘碗碟光可鉴人,可见白求恩当时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顺着楼梯上二楼,干净整洁的卧室里,放置着一个小巧玲珑、精致美观的摇篮。据说白求恩就在这个摇篮中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岁月。
经巴顿先生安排,故居工作人员为我们放映了介绍白求恩生平事迹的珍贵录像。这部时长约10分钟的录像中,记录了白求恩大夫在中国炮火连天的抗日战场、在八路军野战医院抢救伤病员的情景,也记录了他牺牲后延安军民痛哭失声的感人场面。1938年1月,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白求恩率加美援华医疗队辗转到达延安,并提出要到抗日前线去。同年6月,他到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担任军区卫生顾问,创造性地提出“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939年秋,因在手术中割伤手指,白求恩不慎患上败血症,并于同年11月12日病逝,终年49岁。
白求恩故居游客中心内,陈列着许多由中国各界人士捐赠的纪念品,如《纪念白求恩》微雕本,印有白求恩头像的瓷盘、纪念章、纪念邮票,中央美院李琦教授创作的白求恩人物画像等。这些跨越时空的物件,无声诉说着中国人民对白求恩的深切怀念。他那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鼓舞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巴顿先生感慨,他已多次陪同中国客商前来瞻仰白求恩故居,这位国际主义战士的丰功伟绩,早已镌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壮丽史册上,而这座故居亦成为中加人民友谊的不朽丰碑。如今,随着世界各地缅怀者纷至沓来,格雷文赫斯特镇的每个角落都浸润着对白求恩的敬意,几乎每家旅馆的醒目位置都挂着他的照片或画像,所有街巷都竖立着通往故居的指引标识。
当我们走出白求恩故居时,晚霞正为这座建筑勾勒出温暖的轮廓。临行前,我在展厅内那幅白求恩大夫的巨幅肖像前驻足良久,深深鞠躬,胸腔里翻涌的不仅是对这位伟大战士的深切缅怀,更是对跨越国界的人道情怀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