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紧急约谈三大平台停止恶性竞争,日前,持续数周的“外卖大战”暂告段落。这场混战中,究竟谁是赢家?连日来,记者调查发现,经历了“全民运动”般的点外卖后,消费者、商家、骑手和平台的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生态与用户习惯亦呈现新的走向。
低价红利与健康负担并存
当京东将库迪咖啡价格压至3.9元、美团推出“0元自取”、淘宝闪购放出“满19减19”时,消费者成了最直接的赢家。10元的红烧小黄鱼、8元的辣椒小炒肉、3.5元的土豆丝、2元的番茄蛋汤,荤素搭配,在过去的几周,可以凑出“精算族”一家三口的一顿正餐。
高频低价正重塑消费习惯。多家平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外卖市场的日订单量从5月份的约1亿单增长至7月份的2亿单。低价刺激甚至催生了用户“超前消费”:提前囤单应对优惠券时效、因“不用券难受”而过度消费。市民聂小姐说:“点得更频繁了,从以往的两三天吃一顿,到现在几乎顿顿外卖,隔三岔五再加杯奶茶。”
尽享红利的背后也出现了受害者。一位女患者到市人民医院就诊,称自己喝下抢购的一升装奶茶后,感到心慌心悸,血压升高。这并不是个例,平台“大战”期间,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日均收治近百例胃肠不适患者,有吃了外卖上吐下泻的、有因连喝几杯冰奶茶造成腹泻的。患者多是抱着“不点就亏”的心态,下单把冰箱塞成小型仓库,蛋糕、披萨、炸鸡、咖啡、奶茶……放久了容易坏,只能“勉强”自己多吃多喝。
“单子在增加、店员没有增加,商家为了缩短出餐时间会不会偷工减料?”点到几次“问题外卖”后,大学生娜娜多了顾虑,逐步减少了点单。
流量狂欢下的利润困局
淘宝闪购数据显示,8月7日当天,有30多万家餐饮小店在平台上成交突破峰值。光鲜亮丽的平台账面记录的是市场份额,但真实成本却落在供应端。
据了解,当前主流平台的抽成机制比较复杂,基础佣金通常为订单金额的5%—10%,且设有1元左右保底固定支出。若商家想获得平台更多曝光,还必须参与满减、折扣等各类促销活动,这些活动往往需要商家承担一部分费用。
对中小餐饮商家而言,这样就进一步削薄了利润,面临“爆单不增收”的尴尬。“看着订单量猛增,但实际收益在降低。”宜兴一家“鲜烫牛肉米线”店店主周先生表示,客单价从20元降至10元,订单量翻倍但利润未增。
甚至还有不赚反赔的。无锡经开区一家果切店的老板娘算了账:在大额优惠券下,一份500克西瓜果切只要两三元就能点到,而整瓜售价每500克就要4元。
订单量激增更带来人员与备货的运营压力。“一些需求并不真实存在,而是恶性补贴带来的,但服务面临差评的风险。”阳光城市花园一家奶茶店老板深有感触,好几次有顾客投诉称饮品少放奶盖,为避免差评只能许诺下次点单时多送一份。“已经分不清是漏放了,还是配送时间太长导致奶盖被融化了。”
高强度劳动下的收入悖论
“外卖大战”最显眼的“受益者”,貌似是那些收入飙升的外卖骑手。
日前,“饿了么”公布骑手数量达到去年的3.5倍,平均收入是去年的1.4倍。一位在解放环路送餐的骑手告诉记者,“外卖大战”前日均完成30单—50单,而在补贴高峰期间,送单量激增至100单以上。收入确实水涨船高,但是要完成这些订单不得不在高温下连续工作超12小时。
配送时效压力依然存在。京东“20分钟超时免单”政策虽提升了用户体验,却让骑手面临更高的超时风险。骑手小倪抱怨,单子一多就容易超时,超时就扣钱。
因为收入高、补贴多,补贴高峰期间吸引了大批新骑手加入。跑了近8年的骑手老胡说:“补贴停了后,留存的骑手多了,我们的收入就会降低。”
“长期来看会导致‘量价俱损’,目前这场竞争没有真正的赢家。”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了一致的看法。但不排除市场在孕育新的机遇:消费者养成跨平台比价习惯,倒逼平台优化算法推荐;商家开始探索差异化经营,在进场成本与预期回报之间找到更稳的比例;骑手群体分化加剧,全职与兼职、不同平台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未来,如何在“效率”与“安全”“低价”与“品质”间找到平衡点,将是全行业共同的课题。 (周茗芳、实习生 杨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