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引进的无锡首台光子计数CT投入临床以来,凭借低辐射、高精准的优势引发市民关注。这台“医疗重器”究竟如何革新诊疗体验?辐射风险是否可控?哪些人群真正需要“精准匹配”?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主任胡曙东与影像科副主任技师周华在“无锡名医团・名医面对面”访谈中,详解技术突破与临床价值,同时提醒:先进技术虽优,健康人群无须盲目追捧。
技术革新:辐射更低,分辨率更高
“光子计数CT与常规CT的核心差异,可概括为‘一低一高’——辐射剂量更低,图像分辨率更高。”周华从成像原理切入,通俗解释技术突破,“常规CT的能量积分探测器需经过‘X线→可见光→电信号’的转换,就像多了个‘中间商’,会造成射线损耗;而光子CT的探测器直接将X线光子转换为电信号,省去中间环节,因此辐射剂量可降至常规CT的1/10,仅相当于几张X光片的剂量。”
分辨率的提升更是显著。周华举例:“常规CT的分辨率多在0.5毫米—0.6毫米,而光子CT可达0.2毫米,相当于从2K电视升级到4K高清。”胡曙东补充道:“这种高分辨率意味着更小的病变细节能被捕捉,比如肺部微小结节,以前可能要到0.625毫米才能被发现,现在0.2毫米的病变就能清晰显示;还有心脏血管、颈部血管的小斑块,甚至颅内小血管分支的梗死,以往看不到的细节现在都能呈现,这为疾病早发现、早干预提供了关键依据。”
临床价值:提速增效,惠及危重症与特殊人群
“光子CT的扫描速度比传统高端CT快一倍,0.125秒即可完成一次关键部位扫描。”胡曙东强调,这一优势对急症患者至关重要,“比如胸痛三联症(肺动脉栓塞、冠心病、主动脉夹层)患者,以往需分三次扫描排查,现在‘一站式’扫描即可完成,不仅减少辐射和造影剂用量,更能为抢救争取黄金时间。”
对于特殊人群,光子CT的优势更为突出。胡曙东解释:“儿童检查时往往因不配合影响成像,而光子CT的快速扫描能减少操作时间;肿瘤患者需长期随访复查,低辐射剂量能降低累积风险,比如肺癌、胃癌患者化疗后评估疗效,光子CT能更精准判断病灶变化。还有血管病变患者,比如冠脉钙化的人群,传统CT会因钙化伪影导致狭窄程度判断误差,光子CT能分离钙化与管腔,让我们准确评估狭窄程度,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
周华补充道:“光子CT还能通过能谱分析识别结石成分、肿瘤性质,甚至区分淋巴结良恶性。比如胆囊或肾脏结石,能分析是否适合溶解治疗;肿瘤患者化疗后,通过光子CT能更早判断疗效,不用等到3个疗程后再评估。”
科学就医:按需选择,医保覆盖享优质资源
“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做光子CT,优质医疗资源需精准投放。”胡曙东明确表示,“光子CT虽先进,但仍属X线检查,有辐射风险,需经临床医生评估。健康体检者用常规CT即可,以下人群更适合:胸痛急症患者、需频繁复查的肿瘤或肺结节患者、儿童及老年血管病变患者、支架术后评估人群等。”
关于市民关心的预约与费用,胡曙东介绍:“光子CT已在6月底完成装机调试并投入临床,需先经医生评估开具检查单,再到门诊一楼预约中心预约,每天都可预约。费用与常规CT一致,且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让市民能以常规成本享受高端技术。”
展望未来,胡曙东表示:“光子CT是CT发展的大趋势,它改变了诊疗方式——肿瘤分期更精准,比如胃癌三期和四期的区分更清晰,让临床医生能准确判断是否先化疗再手术;血管支架术后评估不用再做有创造影,CT检查就能清晰看到支架内是否再狭窄。我们医院影像科还在结合AI技术优化扫描方案,比如根据患者年龄、体形自动匹配扫描参数,让检查更智能。未来,我们会在肿瘤疗效量化评估、功能成像等领域深入研究,让技术更好服务患者。”(杨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