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它是一张光芒四射的历史文化名片

——莫砺锋教授谈无锡国专

  莫砺锋,1949年出生于无锡市,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频道拍摄纪录片《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之际,恰逢莫砺锋教授于无锡启动“千载大运 一河风雅——无锡古运唐诗文化活动”,并开讲“如何阅读《唐诗三百首》”,我们有幸对莫教授进行了专访。

  国专师者:学养深厚 令人仰止

  有这样一个名场面被载入史册:1984年10月22日,南京大学图书馆报告厅,高朋满座、群贤毕至,程千帆、钱仲联、唐圭璋等古代文学大师级学者,以及300多位南大师生共同见证了莫砺锋3个小时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次日,《新闻联播》播出消息,我国第一位文学博士诞生,彼时莫砺锋35岁。

  莫砺锋当年以《江西诗派研究》为博士学位论文,他的博士生导师是中国著名文学史家、教育家、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论文答辩委员会中有钱仲联等先生,论文阅评人中有朱东润等先生,阵容堪称豪华。巧的是,钱仲联毕业于无锡国专,后在该校任教;朱东润是无锡国专唐文治校长之前在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做校长时的学生,后也曾任教于无锡国专。

  答辩委员会主席和成员,都是被答辩者的“座师”,钱仲联和程千帆又有很深的学术友谊,因这层机缘,莫砺锋和钱先生也保持了很好的师生关系。1923年,钱仲联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后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莫砺锋的博士论文《江西诗派研究》出版后,还曾寄送一册给钱先生,书内扉页题写:“仲联先生诲正。学生莫砺锋敬呈。一九八七年七月。”2002年10月,钱先生95岁生辰庆典,莫教授作为南京大学的代表前往苏州大学道贺,并献诗祝寿。

  莫砺锋回忆起钱仲联时,满是敬意和赞叹:“无锡国专培养的学生人数虽然不是很多,但后来都成为国学方面的专家。钱仲联先生是中文系的教授,我后来也做了中文系的教授,但接触钱仲联先生以后,我就觉得先生的传统文学功底太强大了,他会写赋、写骈文,诗词是更不用说了。钱先生所写骈文,其美的程度、流利的程度,与古代文学大家相比亦不遑多让。”莫教授认为,钱仲联是近百年来学界少有的古韵高手,集诗词创作与研究于一身,二者互通,各得其妙。钱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注重实践。无锡国专培养了像钱先生这样一批传承、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的大学者,实乃功德无量。

  国专教法:读典为本 溯源正脉

  无锡国专在办学中倡导读原著、读元典、写论文,莫砺锋勤勉执教40年,对唐文治极为重视的这一教学理念和方法深表赞同: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由典籍记载、传承,我们当然也可以读关于研究典籍的著作,但那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典籍本身才是最具价值的,所以一代代的人要把传统文化往下传,就得阅读典籍、研究典籍。直接从典籍入手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一种必然途径。

  莫砺锋曾在哈佛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在那里他发现读经典其实并非我国独有,西方国家也是这样做的,“我刚到哈佛大学时,看到有一个系叫古典系,因为我本科学的是英语,一看见古典学,还以为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但实则是研究两希文化的,即古希腊与希伯来传统文化,都要求读圣经和典籍,所以在这方面西方也是极为重视的。”

  莫砺锋还结合自身早年的学习经历,谈及阅读典籍的重要性:“当年我在农村插队的时候,条件有限,也没有人指点,但也正因为读不到其他的比如论文之类的东西,只能借到一些作品选,便直接读典籍。后来进了南大读研,跟程千帆先生读博,研究方向是唐宋诗歌。程千帆先生规定,第一年读的书不许是唐代以后的书,要从《论语》《孟子》《诗经》《楚辞》一路读过来,读的《文心雕龙》《文选》通通是先唐的,这些传统典籍,对我影响深远。程先生认为将来要想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古典文学,基础必须是典籍本身,所以每一部书我都是读元典,然后都要写读书笔记,写好都要给先生看。读书笔记实际上都是一篇篇短的论文了。我觉得若不阅读典籍,也许就不能很准确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 莫教授说,后来他也如此要求他的学生。

  国专之功:文脉传承 厥功至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没有连续就没有传承,无锡国专是20世纪上半叶培养国学精英的高等学府,汇聚了高水平师资,培养了一批国学领军人才,存续了30年的无锡国专在传承中华文脉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20世纪30年代初,国际联合会教育科派遣唐克尔、培根伦考察中国教育,至无锡国专,赞云:“此乃纯粹中国化之学府,中国固有之文化端赖此一线以存。”

  莫砺锋认为:“在新文化运动开展之时,大家对传统文化的意义多有漠视、反对或藐视,文脉几近断绝。唐文治先生非常及时地创办无锡国专,虽然时间不太长,规模不太大,招的学生也不太多,但是起到了一个抢救的作用。”对于这一点,莫教授还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这个抢救作用在于能将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有点像庄子说的薪尽火传,就是每一根木柴,它燃烧的时间都是有限的,但是一根熄灭了,另外一根又马上接下去,火苗不绝,整个文化就传承下来了。如果没有无锡国专的话,说不定在那个时候这点火苗就断掉了,缺了一环到后面再要补救就困难了。唐文治先生有民族责任感,简直是挽狂澜于既倒。国学的学问需学者亲自传授,唐先生非常及时地办了这样一所专门来研究国学的学校,研究我们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那些内容,使其不断不绝,所以无锡国专在实现文化连续性上面贡献巨大。”

  无锡国专是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着相当地位的文化标识,无锡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挖掘和传承无锡国专文化。作为无锡籍的学者,莫砺锋感到非常欣慰:“无锡国专存在的时间虽短,但确是无锡的一张历史文化名片,是光芒四射的一张名片。”无锡国专当年以守护文脉为任、以崇文重教为魂的精神底色,从未随岁月尘封而黯淡。莫砺锋于2024年10月被省政府聘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他说“我将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做好普及古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的工作”。莫砺锋正以“择一业终一生”的执着,通过一部部新作、一场场讲座,在文化传承之路上以责任传薪火——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共振,正是对无锡国专精神在新时代最生动的承接。(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