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无锡“热”出圈,宜兴市上坝村龙鳞坝景区却满眼清凉,游客们光着脚丫在沁凉的溪水中欢乐度夏,带动上坝村农家乐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锡山区羊尖镇丽安村“互联网+乡村振兴”“直播+电商”有声有色,新农民在家开茶室、咖啡馆,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寻找“诗与远方”,村集体收入3年翻3倍……
这些不过是无锡乡村蓬勃发展的缩影。截至7月底,我市省市特色田园乡村实现涉农区县全覆盖,全市共建成命名111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61个村获得省级命名,宜兴市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入选省级第一批示范区,9条“特田”建设经验获省级推广。
+流量,打通发展“任督二脉”
暑期里,锡山区厚桥街道谢埭荡村火了,主持人撒贝宁、演员杜淳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辛晓娟组成“山水小分队”深入宛山湖旁的江南水乡,到农家做客,到苏南地区最大的芡实园,和芡农来一场手剥芡实“PK赛”。无锡的乡情风貌为何如此受青睐?
“见山见水,见上坝”,地处宜兴西南部,与浙江交界的上坝村曾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如今却吸引着长三角地区游客纷至沓来。“这里三面环山,东临太湖,绿化覆盖率90%,这么好的地方不正是城市人说的‘诗与远方’吗?利用独特的自然禀赋,打‘生态牌’,造游玩地,让人人都知道上坝村有个能避暑的龙鳞坝。”上坝村党总支书记周培育说起“小村变形记”,多次提到如何引流造势,打通发展“任督二脉”。
流量涌入乡村,并非偶然。“无锡‘特田’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基础,在特色种植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上走出一条无锡特色之路。”市住建局村镇建设处副处长顾小江介绍,在培育乡村新业态、新模式上,我市111个“特田”可圈可点,个个有引流“绝招”,比如,滨湖区马山街道群丰社区依托灵山、拈花湾、龙头渚等大“IP”,培育新增20家饭店、127家民宿,带动民宿主理人、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岗位火爆;江阴市新桥镇郁桥村聚焦游客需求,打造“慢居民宿”项目,新建6幢“太空舱”酒店,可沉浸感受现代科技和自然农业,通过线上直播“带火”,暑期酒店抖音销售超40万元,农文旅融合将人流量变现金流。
+产业,锚定特色打造致富“IP”
波光粼粼的专业养殖池塘里,单条鲈鱼长约60厘米,引进养殖新技术后,亩均年产值由20万元跃升至100万元,一排排新建农房错落有致,与村落保留的树木、花草相映成趣,休闲廊道、健身设施、田园咖啡、数字游民等勾勒出“新江南乡村”的雅致……初秋时节,这幅产业兴旺、村容秀美的画面来自惠山区洛社镇万马村。
“不止鲈鱼,万马村的尚田翠冠梨、尚田龙池米等绿色农产品也十分受欢迎。”万马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农产品正借助电商平台进行全国推广,以有机农业为主导产业,“水田宅”一体的宜居宜游水乡目的地已逐步培育成熟。
翻看我市9条向全省推广的“特田”建设经验,其中产业发展占4条,“+产业”已然成为驱动乡村经济提质增效的主力。锡山区锡北镇周家阁村通过“企业+基地+农户”联动模式,聚集80余家花卉园艺、中草药特种农产品企业,实现农业亩均产值达2万元;阳山镇桃园村不只产水蜜桃,桃花酒、桃花饮料、桃胶、桃木雕刻等衍生产品也受到市场好评,正走出一条“水蜜桃+”产业致富路;宜兴市张渚镇南门村依托青梅种植,培育出畅销日韩及东南亚的国际品牌“古式梅丹”。
顾小江表示,眼下,我市“特田”建设带动“三产”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等业态壮大助推了农特产品“火起来、走出去”,下一步还将在“特田”IP打造、产业特色挖掘、“流量变销量”上继续发力,让“特田”建设成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引擎。
+文化,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
暑期刚过,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就亮出抢眼的“文旅成绩单”:七八两个月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文旅项目创收120万元,擦亮了“文化严家桥”的金字招牌。近年来,严家桥村深挖“唐氏家族”“锡剧发源地”等文化禀赋,相继建成唐氏工商业陈列馆、唐氏旧居(敬唐楼)以及锡剧发源地展示馆等多个文化场馆,形成“天天有锡剧、周周有表演”的独特乡村文化标签。
打文化牌,让“特田”建设尝到“甜头”,带动乡村“文、旅、产”大放异彩。宜兴市芳桥街道金兰村以“蒋忠义结金兰”典故为源头,修复马塘桥等古迹,收集石墨、青石板等老物件打造乡土景观。锡山区羊尖镇丽安村“土洋结合”玩出新花样,赵家塘17号的易道咖啡馆里坐着追逐“诗与远方”的游客,土特产糟鸡糟肉传承经典手艺,松糕进入标准化生产线,好吃好玩有内涵让游客纷至沓来,村民“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阳山水蜜桃、白塔陶茶文化、洑西‘深氧’……细数我市‘特田’建设的特色与经验,文化已然是乡村振兴的持久活力、打造特色IP的核心资源。”住建人士说,我市将加大资金扶持和人才培育,依托文化赋能、产业开路,运用“生态+”“互联网+”等方式,提升农业附加值、产业竞争力、文化吸引力,持续精琢现实版的“诗与远方”。
(孙倩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