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8月,武汉申新纱厂停机清纱,开始向宝鸡迁移;9月,第一批机器运抵宝鸡;12月,2万枚纱锭、400台织布机等设备陆续运达宝鸡。不久后,在宝鸡长乐塬的黄土坡上,24孔窑洞内,机器开始运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镌刻在无锡人血脉中的基因。
近日,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组织的“铁梭抗战——无锡民族工商业抗战史迹座谈会”邀请文化界、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以及历史亲历者相聚无锡荣德生旧居。围绕抗战期间荣氏企业西迁的事迹,大家以各自的研究成果和难忘经历,共同追忆烽火岁月中荣德生、李国伟等无锡实业家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现场,“荣门佳婿·国器伟业——无锡民族工商业抗战史迹展”及《铁梭抗战》史料专题片首播。
踏上征程,对话历史
1938年至1941年,当侵华日军的铁蹄踏碎山河时,荣德生、李国伟翁婿二人挺身而出,带着荣氏企业的机器设备、管理精英、技术工人,冒着敌机轰炸、火线封锁的危险,在宝鸡长乐塬的黄土坡上开凿窑洞工厂。这里生产的棉纱支援着前线将士,这里轧制的面粉滋养着后方民众,这里诞生的机器零件维系着大后方的工业血脉。
为了追寻荣氏企业那段不平凡的过往,无锡人开始重走西迁路,同步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今年6月,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专程赴汉口调研。成员们发现,汉江之畔,福新面粉五厂旧址保存完好;武汉市档案馆保存着抗战时期李国伟与亲友的书信,字里行间饱含“多增一份生产,多增一份国力”的决心;在当地,还能找到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公司职员宿舍,“申新街”地名依然存在——这些都是无锡人以实业报国的最好明证。
今年7月,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赴陕西宝鸡开展参观活动,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令大家感到震撼。“1938年至1941年,一群无锡人杰冒着头顶日机轰炸、地面火线封锁的危险,穷尽一切办法,在一片工业荒漠上,设计建设窑洞工厂。”基金会负责人杨建民表示,本着“苦干、实干、快干”的精神,窑洞工厂内生产的物资,为前线将士与普通百姓,送去了最有力的支持。现如今,窑洞工厂已成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成为中国军民共御外侮的力证。
宝鸡申新子弟代表冯驱表示,当时申新工厂宣布西迁时,许多工人主动表示不要遣散费,坚决跟厂走。“可以说,申新的产业工人们展现了与企业共命运的高尚气节。他们不仅是荣氏企业内迁复产的中流砥柱,更是经济抗战的幕后英雄。”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精神,宝鸡申新纱厂从1941年初全面复工,到抗战胜利后在当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企业集群,为宝鸡近代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唤醒记忆,提炼精神
无锡荣德生旧居内,“荣门佳婿·国器伟业——无锡民族工商业抗战史迹展”和《铁梭抗战》史料专题片,将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向人们娓娓道来;武汉市档案馆精编发行的《烽火家书:抗战时期李国伟亲友书信选》一书,字里行间皆是“家事国事天下事”;宝鸡更是以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为素材,创作推出了音乐剧《我那长乐塬》,已入选中国戏剧节。无锡、武汉、宝鸡三地联动,以不同的形式,向在战火中创造工业奇迹的中国民族工商业致敬。
座谈会上,嘉宾们的话题离不开窑洞工厂。当年,宝鸡窑洞工厂总设计师王秉忱克服了重重困难,以信念和智慧,在恶劣的环境中,打造出被称为“中国抗战时期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的窑洞工厂。“那个时候,包括我父亲在内的工厂建设者,都是在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秉持坚定信念的人,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把个人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完完全全投入到救国图存的事业中。”座谈会上,王秉忱之子王天骏举着一张工程施工期间的照片动情讲述,嘉宾们为之动容。
重走西迁路的过程中,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走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原校长陈坚,江南大学教授陈文源,无锡民族工商业研究者汤可可,李国伟之孙李明宪、孙女李明璆等人士,收获了一批珍贵史料,并以基本陈列展、历史资料片、短视频等形式,让更多人看见以荣氏企业为首的无锡工商业在战火中创造的工业传奇。这些展陈与影像中,传递出一种“毁家纾难、实业救国”的坚守,这是无锡人“务实坚韧、百折不挠”实业精神的体现,也是这座城市在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的根基。
加强利用,开启新程
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推出重走西迁路的活动,在重温历史的过程中,更希望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让锡商精神照亮未来的征程。“建议将荣氏企业西迁所体现的精神,核心包括实业报国的责任、克服困难的坚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心系国家的意识,融入新时代无锡城市精神和工商精神的表述中。”无锡市政协原副主席孙志亮表示,除了创作相关主题的文艺作品,还可以将荣氏企业西迁历史纳入党员干部教育、企业家培训、学校思政课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引导当代无锡企业家关注国家战略需求和关键技术突破,激励企业在复杂经济环境中勇于创新和转型。
无锡荣德生旧居及相关历史遗存,是梳理和传承无锡工商精神及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依托这一阵地,深入挖掘荣氏企业精神内涵,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创新旧居及史料的保护利用模式。目前,基金会拍摄的《铁梭抗战》史料专题片作为旧居的展陈之一已实现常态化播出,基金会还推出了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把故居带回家:李国伟合集》6个短视频,已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生动展现无锡民族工商业者“以铁梭织就抗战屏藩”,以坚持生产支援抗战的壮举。
日前,无锡市委讲师团和无锡商院专程到荣德生旧居,拍摄“西迁抗战”的相关视频,记录荣德生、李国伟翁婿主持企业西迁的事迹,作为无锡经济抗战的重要内容。“我们欢迎各界以及广大市民游客走进无锡荣德生旧居,跟着无锡市文保基金会重走西迁路,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史诗岁月。”杨建民说。(张月、刘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