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无锡高新区

“组合拳”精准破解“停车难”

全区新投用各类公共停车泊位近2000个

  □本报记者 刘丹

  9月上旬,伯渎河文化游园停车场投用,市民到伯渎河畔游园、参与文体活动时停车变得更便捷。昨日,记者从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城管局获悉,该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精准布局、空间挖潜、复合利用”为核心,打出停车治理“组合拳”,满足群众多元停车需求。该区今年计划新增1000个公共停车泊位,截至目前,实际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各类公共停车泊位近2000个。

  复合开发破局,单一空间迸发多元价值

  夏末的晚上,伯渎河畔一片热闹景象:两岸随处可见散步的市民;沿河的伯渎河文化中心内的新吴区图书馆里坐满静心阅读的人;伯渎河体育中心的场馆里,打球、健身的市民络绎不绝。“这里环境好、活动配套全,还方便停车,我每周都会开车来借书、打球、散步。”市民陈女士说。面对停车资源紧张的现实,无锡高新区跳出“单一停车”思维,以“地下+地上”“功能+体验”的复合开发模式,让有限空间承载更多民生期待。其中,近期新投用的伯渎河文化游园停车场项目采用“地下智慧停车+地上文化休憩”一体化设计,地下规划97个泊位,出入口与伯渎河文化中心停车场连通,市民停车后可快速直达图书馆、文化场馆;地上则打造了2703平方米的景观区,用易构砖砌筑出古运河漕运印记,市民从停车场走上来,便可沉浸式感受伯渎河千年文脉,实现“停车即享文化休闲”的便捷体验。伯渎河体育游园停车场同样注重“停车与需求”的高效衔接,共设置233个泊位,市民从停车场出来后,步行3—5分钟即可到达伯渎河体育中心。

  此外,太湖花园二期地下停车场也是无锡高新区复合开发的样本。该停车场采用“地下停车+地上社区公园”一体化设计,地下设置公共停车泊位324个,地上则打造含景观绿化、篮球场及健身广场的社区体育绿地游园,既破解了老旧小区停车难题,又为附近居民留住了绿色家园,实现存量空间资源的提质增优,进一步延展城市功能格局。

  挖潜“灰色空间”,闲置地变身“民生港”

  针对停车空间不足,无锡高新区给出了另一套解题思路——将目光投向桥下、边角地等曾被忽略的“灰色空间”,通过精细化改造,让这些“闲置资源”成功蜕变为缓解停车难题的“停车宝藏”,既激活了城市低效空间的价值,又切实回应了市民停车需求。

  位于高浪路机场路高架下的高浪路桥下空间被打造成集停车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人气综合空间,其中不仅规划了整洁的停车场、配备了充电桩,还增设了丰富的休闲与运动设施,成为市民日常运动、休憩的热门打卡地。位于锡霞路高浪高架下的锡霞路桥下空间,新建停车泊位220个,打造了色彩鲜明的桥下停车场,既解了周边企业员工停车之忧,又为城市增添一抹亮色。冷渎港旁的废弃绿化三角地,经过加固路基、设置标线等改造,193个崭新停车泊位应运而生。这些“点石成金”的改造,让城市“灰色空间”焕发生机,成为“小空间大民生”的生动注脚。

  全域治理提升,让停车服务更有温度

  “停车治理不是‘一建了之’,而是要形成‘建管并重、持续优化’的长效机制。”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在增加停车资源供给的同时,该区还在不断优化原有停车资源,通过升级服务功能、整合共享资源、注入科技力量,让停车服务从“解决刚需”向“提升品质”迈进。

  在基础功能之外,无锡高新区停车场的“附加服务”也在不断升级。其中,本月刚焕新的奥特莱斯公共停车场,新增了司机休憩空间,让购物停车更显贴心;硕放机场停车场增设自助洗车设施与充电桩,满足旅客多样化需求,推动商业停车从“满足停放”转向“品质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还深化错时共享机制,整合学校、医院、社区等分散停车资源,在夜间、周末等时段开放共享,最大化拓展停车空间;同时以科技赋能智慧停车管理,通过线上预约、实时车位查询等功能,减少市民找位时间,让停车服务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