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对爷爷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他的精神”

荣德生孙女荣智安携新作回乡

  今年是近代著名实业家荣德生先生诞辰150周年。近日,荣德生的孙女、荣毅仁的侄女、旅美画家荣智安重返故乡无锡,并带来了一幅意味深长的新作——《传承》。这幅油画表现的是江南春色,承载着无锡近代工业文明,蕴含着荣德生先生的一颗赤诚之心,在追溯荣氏家族家国担当的同时,亦饱含对新时代家乡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的深切期盼,更寄托着荣氏后人对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对爷爷最好的纪念就是传承他的精神,牢记他老人家的教导,继承、发扬世代家风!”85岁的荣智安言语中难掩激动。

  中西融合的匠心之作

  “抽象”是西方美术史中区别于“具象”的存在。抽象艺术之妙在于视觉冲击是直接的,但画中的思想内涵是隐晦的,需要观者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以及自身的阅历与感受去深究。

  《传承》即是一幅抽象画,色彩明丽,画面上是大面积的红、黄、蓝、绿,还有粉色点缀其间。这幅画以“一颗红心”为核心意象,融太湖风光、乡村学校、图书馆、梅园、桥梁、河畔的工厂等江南元素于一体。“我把中国文化、中国汉字和西方的艺术手法拼在一起。”荣智安试图通过对汉字的再度审视,提炼汉字的符号特性,凸显色彩的词汇语言,将其融合在作品中,来阐述强烈的艺术情感与思想情绪。

  《传承》一经展示,便引来无锡文化界的高度关注。无锡荣德生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聚集一堂,从《传承》讲起,诉说荣氏家族的家国情怀。

  “抽象艺术的魅力就在于,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荣智安女士的这幅《传承》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将荣德生先生的精神、事业与江南文化融为一体。”文化学者浦学坤评价,画中既有西方抽象的表现力,又蕴含东方韵味,堪称中西文化交融的典范。

  文史专家金石声则感叹,这幅画作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其对自然的原始表达、对景物深层次的构建,都显示出艺术家高超的艺术造诣。当人们了解了荣智安女士的成长背景后,也会对她的作品产生敬意。

  仔细欣赏荣智安的作品,人们能从中读出中国传统诗歌中的抒情与写意。这不仅因为她在现代艺术的形式与色彩中融入了中国古典元素,更因为她将情感与哲学、心灵与思想相结合。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她选择重新塑造过去、创造过去并且放大过去,而不是选择遗忘过去,这在连接中西方艺术方面独树一帜。

  “爷爷的心就是中国心。画中的心,承载的是百年前先辈对乡土的反哺与拯救;而今天的‘传承’,是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让故乡更强、更美,让人们更富。这是一种精神的升级,也是与时代共鸣的体现。”荣智安强调,这幅画是她对爷爷的致敬,也是对家乡和祖国的祝福。

  荣氏精神的艺术表达

  荣智安1940年出生于上海,现定居美国夏威夷。荣智安的母亲华若芸是无锡望族华氏后裔,是一位画家,在传统绘画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耳濡目染之下,荣智安从小就表现出绘画天赋,并在女塾接受国学教育。1948年,荣智安随母亲移居巴西圣保罗,跟随一位中国老师和一位意大利老师学艺。后来,她前往美国专研绘画技艺。其作品艺术风格独特,在世界画坛受到广泛关注,并被多家著名艺术机构和博物馆收藏。

  荣智安也是无锡荣氏家族中唯一一位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合了相对的两面:永恒与瞬间、公开与隐秘、女权主义与家庭责任、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东方与西方。著名美术评论家贾德江评价荣智安的作品:“有岁月沧桑的留痕,更有一种高旷、豪放、宽厚、深沉、幽秘和希望的精神气韵隐于其间。无尽的阳光,无穷的生态,在流光溢彩中幻化出、孕育着激情与活力的图像,如云的映射、海的热浪、山的竞秀、林的苍翠、花的绽放、鱼的游乐、人的仁慈,终于又隐没在充满无限生机的光色世界中,给人以博大壮伟、自由和谐、天籁交响的陶冶。”

  目前,“荣智安绘画作品展”作为常设展览,在无锡博物院中区五层长期展出。展品源于2011年荣智安的捐赠,很多作品以家族的成长和时代的变迁为主旋律——从反映荣家起源的《生命周期》《仁慈》《太湖》,到表现家族迁移、时代发展的《蚕茧》《精神》《爱之走廊》《雄伟的山》《沃土》《分享》《孕育》,再到表达多元文化的《生态》《风水》《宁静》等。“爷爷对待身边的人及下属十分慷慨,这样的精神在《仁慈》中得到了体现。在《命运》中,多头的形象表现的是荣氏家族在不同领域同时参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荣智安用她独特的艺术语言,诉说和传扬着荣氏精神。

  “观赏荣智安女士的作品时,我们不仅仅会进入艺术家个人的色彩与形式的世界,同时也见证了近代无锡望族的发展历程,以及作者兼爱天下的深厚思想内涵。”无锡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院在保存好荣智安女士作品的同时,也将定期更换“荣智安绘画作品展”的展品,提高作品的知名度,让观众们得以探寻抽象艺术的魅力,感受无锡荣氏精神的传承。

  融于血脉的故乡情结

  虽常年旅居海外,荣智安仍能说一口流利地道的无锡话。这些年,荣智安经常回无锡,在老街的画室安心创作、捐赠画作给家乡的学校、参加荣氏家族的活动……心系家乡的她积极参与家乡的发展。

  “小时候的记忆都在这里。”荣智安笑着用乡音补充,“我普通话说得不好,但我能讲无锡话,无锡话是我的‘母语’,更是情感的纽带。”谈及家乡变化,她感慨万千:“从前的老街巷变成了现代化的街区,但太湖的水、梅园的花,还有那些桥,依然那么美。更让我感动的是,乡村学校、图书馆这些爷爷当年致力的事业,如今以更现代的方式延续着。”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一直以来,荣智安都在以画家身份,推动着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与沟通。她将艺术创作与故乡文化紧密相连。“无锡是我艺术的根。”荣智安在采访中坦言,每次回到家乡,都能感受到这里新的变化,让她有新的灵感。而绘画则是她与家乡对话、转化家族记忆的途径。

  以《传承》为媒介,荣智安将个人记忆、家族使命与时代命题交织于画布之上。如她所说,“艺术的意义在于连接过去与未来”,她的回归与创作,正是无锡这座千年古城与工商实业名人血脉相连的印证。

  “假如身体允许,我能回来,就会回来。”荣智安表示,她会持续关注家乡的变化、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她也将通过自己的力量推动无锡与国际艺术界的互动。采访末了,荣智安透露,她打算将《传承》捐赠给江南大学。

  “1947年,爷爷创办了私立江南大学。那时候我才六七岁,爷爷带我去过学校,学校建在水畔,很美,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这幅画放在江大更有意义,我想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爷爷的精神。”荣智安说。

  (韩玲、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