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琅琊家风与无锡国专精神

——王晓洪忆祖父王蘧常

  在无锡国专的历史长卷中,有一位学者的名字与这座学术殿堂紧密相连——他便是王蘧常先生。作为国学大师、书法巨擘、复旦大学哲学系创系元老,他更是一位将学问与生命融为一体的“士人”。近日,记者通过对其长孙王晓洪先生的访谈,得以走近这位平素低调却影响深远的大先生,重温那段属于无锡国专的峥嵘岁月。

  ◆师承名门,魂系国专

  王蘧常早年师从沈曾植、梁启超、康有为、唐文治四位大家,尤其对唐文治先生执礼极恭。家中至今仍传一轶事:王蘧常提起唐文治从不直呼其名,始终以“唐先生”相称,可见其尊师重道之风范。

  而他与无锡国专的缘分,更是一段学术传承的佳话。他是国专第一届学生,当年报考者达1500余人,仅录取24人。毕业留校后,他被唐文治委以教务主任之职,成为唐先生最信赖的助手之一。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唐文治在临终前几日,特意召他至榻前,紧握其手嘱托:“此校力求恢复,非一校之存废而已,乃中国文化命脉所系。”这番话,王蘧常记了一生,也为之努力了一生。

  王蘧常一生不求闻达,却留下等身著作;他避开官场,却桃李满天下;他晚年病重时仍嘱学生取《王渔洋集》来读,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回望无锡国专那一方学术净土,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段教育史,更是一种精神传统——融汇古今、坚守本心、以文化世。”王晓洪说,爷爷给世人留下的,是一个终生有益的榜样。这种榜样,不仅属于一家一姓,更属于无锡国专,属于中国学术,属于每一个愿在文化传承中安身立命的人。

  ◆书法巨擘,学问深湛

  在公众视野中,王蘧常以书法闻名,有“五百年来章草第一人”之誉,日本书道界更称“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然而在家人看来,书法只是他学问的“冰山一角”。

  王晓洪回忆,爷爷晚年最喜欢写荀子的“真积力久”四字,这正是他一生为学的写照。他自幼通读经史,3岁识字,5岁读“四书”,7岁习《礼记》《尚书》。青年时拒入官场、一心向学,甚至曾在入学考卷上直书“不愿为官”,求学无锡国专,走上学术正途。

  他一生著述颇丰,作为“中华文史精刊”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诸子学派要诠》在民国时期诸子学研究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学术价值。《秦史》更是王蘧常倾注数十年心血的巨著。在做学问方面,他信守老师沈曾植“毋走常蹊”之训,从不人云亦云,而是走出了一条兼综经史、融贯书学的独特路径。

  ◆乱世持节,师者仁心

  抗战时期,王蘧常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的气节。1940年春,汪伪政府在南京设立伪中央大学,校长是王蘧常曾经的老师,屡次邀请他担任文学院院长,王蘧常都断然拒绝,并作长诗《节妇吟》明志。后来日军接管上海交通大学,他毅然与陈石英、裘维裕等5位教授联名辞职,成为轰动上海的“反伪离校六教授”,哪怕收到装有子弹的恐吓信也未曾屈服。此后家中生计艰难,常以山芋粥度日,年夜饭亦只有菜粥,但他始终安之若素。这份从容与坚定,正是来自学问深处的底气与操守。

  在王蘧常九十大寿暨从教六十五周年庆典上,著名古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当场行大礼;曾受教于他的学生曲琦,40年后仍辗转寻访恩师,子侄来沪亦必录音带回谈话……这些片段,映射出一代学人深厚的师生情谊与人格魅力。在王蘧常看来,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养成。他常年在家中开班授课,学生挤满客厅。他讲课从不看书,能整篇背诵《尚书》《史记》,甚至连注释都能一字不差。课后,他常留人吃饭,即便家中清贫,也要特意加菜甚至外买西餐,唯恐怠慢客人。(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