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探索

抢滩“流量人才”新战场 提高城市“留量”

  □李 湛

  “流量”本是互联网语境中的概念,指代关注度与传播力。当“流量”与“人才”结合,便催生出一种新型城市资源——“自带流量型人才”。今年以来,北京引进偶像团体时代少年团,苏州重磅揽才网红名师张雪峰,这两则事件都是围绕“自带流量型人才”进行的战略新竞赛。“流量人才”是城市竞争的新变量,他们或是公众人物、行业专家,或是具有强大粉丝基础与社会影响力的个体,其本身具备强大的传播势能。越来越多的城市敏锐地洞察到,“流量人才”的背后不是一张履历表,而是一个覆盖千万受众的网络触点。

  无锡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和物联网产业高地,人均GDP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产业基础雄厚,创新活力充沛。然而,与强劲的产业实力相比,无锡在引才打法与城市品牌声量塑造上仍显“低调”,在高端人才集聚、青年人才流入、城市话题设置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能带动城市话题的“流量型人才”关注仍显不足。面对新趋势,无锡亟须跳出“个体引才、补贴换才”的传统思维,构建起“产业+流量+生态”的引才升维路径,实现从关注个体动能到聚焦城市势能的转变。

  锚定“流量+产业”融合点,精准引进跨界人才

  不仅争夺高学历人才,也拥抱“流量型人才”,能更好地让个人影响力成为城市影响力的超级放大器。引进一个人才,能够激活一个圈层动能、树立一个城市形象、撬动一个产业发展。

  对标苏州“引进一批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做法,无锡应围绕物联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不断优化创新生态,主动招引兼具专业背景与公众影响力的“双栖”人才。如在物联网领域,可吸引科技博主、AI科普达人、智能硬件创业者等;在生物医药领域,可对接健康科普类网络达人、医疗投资人、生命科学领域的内容创作者;在文化创意领域,可引入知名导演、音乐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

  在引才策略上,无锡不仅要注重政策驱动、产业匹配,更要注重“情感共鸣”与“传播穿透”,尤其是针对“95后”“00后”新生代群体,更需增强其对无锡的城市认知度与情感连接。《2024年中国微短剧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规模;《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人,半年增长率高达14.8%。面对正在崛起的微短剧,无锡要顺应微短剧行业发展趋势,发挥出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的专业优势,重点引进头部微短剧工作室和内容创作者,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提供场景、资金、平台等全链条服务,打造长三角微短剧制作高地,让城市成为剧的“孕育地”,让剧成为城市的“流量池”。

  打造“人才IP+城市品牌”体系,放大传播效应

  真实、生动的个体叙事就是城市最动人的“软广告”。让科技博主在无锡分享AI研发日常、让文化名人讲述江南市井烟火、让健康养生类网络达人展示太湖畔的养生生活,还要着力构建起“人才出圈、城市出彩”的良性互动机制,打造“人才IP+城市品牌”体系,推动“自带流量型人才”从城市“访客”变为“代言型市民”,不断放大“流量型人才”的引流效应和传播效应。

  让人才的个人影响力与城市形象深度融合,不仅让人才持续输出有关城市的高质量内容,更带来了难以复制的信任背书。明星或网络达人选择无锡,本身就是对城市宜居、宜业、宜创环境的最强认证。这种“人才即媒介”的模式,能精准触达其背后庞大的粉丝圈层,尤其是“95后”“00后”等青年群体。青年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自己喜欢的博主行走无锡、旅居无锡、扎根无锡,城市形象便在其心中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图景,显著降低了迁入的决策成本。

  这种基于情感认同的传播,让城市精神与人才魅力相互赋能,更能激发受众的来锡意愿,由此形成人才集聚的“涟漪效应”,进而构建起有温度、有故事、有共鸣的城市品牌新生态,释放出远超传统型城市宣传的隐形红利。今年,由文化大咖马未都的无锡之旅和埃隆·马斯克点赞拈花湾AI视频引发的巨量关注表明,无锡完全有能力通过“名人叙事”实现城市品牌的全球化破圈,这也为未来系统化推进“名人引才+城市出圈”战略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无锡应将此类探索制度化、常态化,从“偶然出圈”走向“主动造势”,让文化名人、网络大咖等成为无锡城市气质的“代言人”与“共创者”。

  构建“流量反哺产业”转化生态,实现人才价值闭环

  避免城市陷入“热闹一阵、留不下东西”的困境,无锡要推动“流量型人才”的影响力从“传播层”向“产业层”深度转化,可围绕“流量型人才”的业务需求,打造集内容创作、直播孵化、IP开发、粉丝经济于一体的本地化生态。比如,支持教育类网络达人在锡设立研学基地,助力科技博主举办创新沙龙或训练营,吸引影视类人才拍摄城市主题微短剧并落地内容创作公司。同时,可新建或将传统工业园区转型为“流量人才创新工场”,提供一站式注册、平台对接、政策代办等服务,让人才的流量势能转化为企业落地、项目孵化和消费引流的现实成果,形成“个人出圈—内容传播—产业落地—城市受益”的完整闭环。

  城市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未来,是影响力的竞争。北京与苏州的实践表明,“流量”正逐渐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流量型人才”、抢占垂直领域的注意力入口、架设通往新生代的精神桥梁,对无锡来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让更多自带流量的人才选择无锡、扎根无锡、代言无锡,仍需持续提升“锡引力”,筑巢引凤、聚力打造人才“强磁场”,在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中,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作者单位:无锡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