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伟
“太湖三白”不只是舌尖上的珍馐,更是刻在无锡地域基因里的生态符号。太湖白鱼的“朝天嘴”是历经百万年形成的捕食利器,银鱼透明的躯体中藏着淡水生物的“隐身智慧”,白虾的薄壳见证着从海洋到淡水的适应奇迹。“太湖三白”不仅具有自然科学价值与生态教育意义,也承载着地方风物独特的文化基因。持续做好“太湖三白”科普工作,唤醒公众对本土生态的认知,可以凝聚生态保护共识,进一步擦亮无锡江南水乡名片。
藏在美味里的“自然教科书”
“太湖三白”中的白鱼并非泛指“白色的鱼”,而是特指下颌上翘、口裂垂直的翘嘴红鲌。其近乎90度的口裂能快速形成负压,瞬间吸入中上层小鱼虾,被誉为淡水界的“闪电猎手”。太湖短吻银鱼通体如水晶,几乎无鳞的皮肤能融入水体,躲避天敌追捕。银鱼作为一年生鱼类,春季借浮游生物快速生长,秋季完成繁殖后自然死亡,适配太湖的季节生态节律。太湖白虾则是“跨界适应”的典范,其祖先本是海洋甲壳类动物,因地质变迁迁入淡水,演化出透明甲壳、敏捷弹跳能力,甚至通过抱卵繁殖提高幼虾存活率。这些细节,正是向公众解读“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的生动样本。
“太湖三白”是淡水生物适应演化的绝佳案例,也是可触摸、可品味的“活教材”。当前,人们对“太湖三白”的认知多停留在表层,仍会将其与外观相近的物种混淆,其背后的演化故事、生态价值也少有人知,这反映出相关科普工作的不足和传播力度的欠缺。
不止“知味”,更要“知源”
科普是生态保护的“催化剂”。太湖白鱼需要充足的中上层鱼虾资源,银鱼对水温、浮游生物量敏感,白虾则依赖浅水区的水草与洁净水体。“太湖三白”的生存状态,是太湖水质和生态的“晴雨表”。通过科普宣传,让市民了解“太湖三白”与太湖之间休戚与共的关联,能够激发市民主动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如减少生活污水乱排、支持水域生态修复等。
科普是文旅升级的“加分项”。目前,城市文旅宣传大多聚焦于“美景观赏”“美食体验”,如何让游客“吃得有文化”“玩得有收获”?可以在鼋头渚、蠡园等景区设置“太湖三白”科普展板,在餐馆提供附有生态故事的菜单,推出“‘太湖三白’科普游”线路,以此提升地域吸引力。
“太湖三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素材。围绕其开展的科普活动也是青少年自然教育的“活课堂”。带孩子观察白虾弹跳、制作“太湖三白”标本、在实验室里看银鱼的透明皮肤,能让自然教育从“纸上谈兵”变成“实践感知”,从而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提升科学素养。
让“太湖三白”科普走进生活
做好“太湖三白”科普工作,无须“大投入、大工程”,关键在于“接地气、融日常”,让科普融入市民与游客的生活场景。
打造“线上+线下”科普矩阵。可以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开设“‘太湖三白’小课堂”专栏,定期推送短视频或图文,内容不求深奥,比如“30秒认识太湖白鱼”“银鱼为什么是透明的”“白虾从海洋到淡水的‘搬家史’”,用通俗语言与生动画面吸引大众;线下可在无锡博物院等处设置“‘太湖三白’科普角”,展示标本、演化图谱等,并配备志愿者讲解,让市民系统了解相关知识。
深度融合“餐饮+文旅”。相关部门应联合本地餐饮协会在标志性景区放置“太湖三白”科普折页,还可以培训景区讲解员等工作人员,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能为游客简单讲解,将“游玩”与“科普”无缝衔接。
推动“校园+社区”科普落地。将“太湖三白”科普纳入地方课程,小学阶段可开展“画一画‘太湖三白’”等活动,中学阶段可组织“太湖生态调研”实践;可以邀请水产专家、老渔民走进街道社区,分享“太湖三白”有关知识和故事,还可在社区组织举办“‘太湖三白’科普问答赛”,把科普送到“家门口”。
发挥媒体“桥梁”作用。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全媒体平台优势,开设科普专栏,策划相关报道,如邀请水产科学研究院专家解读科学价值、记录渔民相关故事,还可发起“我与‘太湖三白’的故事”征文活动,拉近公众与太湖生态的距离,让科普既有“科学温度”,也有“人文情怀”。
“太湖三白”是太湖赠予无锡的“生态珍宝”,做好科普工作,是守护好这份“珍宝”的重要举措。通过“太湖三白”科普让“保护太湖、守护生态”成为共识,不仅是对无锡味道的传承,更是对无锡江南水乡与生态未来的守护。
(作者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烹饪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