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50岁后我迷上了军事科普

  我没有当过兵,这是人生一大憾事,但这不影响我爱好军事。

  50岁后,工作轻松了,自己多年的爱好也提上日程,写作的方向也转向军事科普。但要写出让军迷认可的文章并不是件易事,他们大都具备不少军事知识,很多人当过兵,眼睛“毒”得很,容不下半点差错。写飞机大炮、机枪手雷咱肯定不行,那就写军服军帽、领章帽徽这些熟悉的、日常能够接触到的。看来机会确实会青睐有准备的人,我偶然获得过一些军服资料。后来发现这类文章还没有人写过,我就抓住机会,试写了一篇,发在友人所办的军事公众号上,意外引起不小轰动。一家军事杂志的编辑随即通过友人找到我,进行约稿。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每年能在该军事杂志发表少则三五篇,多则六七篇的文稿,几年下来,在各级报刊上已累计发表此类文章70多篇。

  在给别人讲述军事故事,普及军事知识的同时,自己的收获也不小。比如现在我只要看下照片上解放军冬季的棉帽,就能知道佩戴者是温区的还是寒区的,是干部还是战士;甚至只要凭帽徽的装缀形式,就能判别是老兵还是新兵。文章写多了,渐渐感觉肚子里存货将被掏空,所以除了平常的学习,我还经常上图书馆去找第一手资料。本市图书馆没有的,那就到苏州,去上海,把那儿几十年的馆藏资料啃个遍。回来后逐渐消化,提炼文章主题,注意发现别人所疏忽或遗漏的历史事件。有一次我看到在1955年的《解放军画报》上,有一张照片是炮艇上几个轮机兵戴着船形帽,而这种帽子外界普遍认为起码到1956年才装备。我感到这是一个极好的题材,立即集中精力将此深挖下去,并走访当年海军老兵,获得第一手资料,存精去粗,锤炼成文。此文发表后又一次在军迷圈引起不小反响,被认为是用公开的事实证实了一段历史。有朋友评价说“非但超越众多军迷,甚至超越某些专家”。

  我给自己定下了小小的目标,到202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此类军事文章能达到81篇,到时结合自己所藏老式军服军帽、领章帽徽等实物,争取搞个专门展览。(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