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农业农村委员会
消费是最终需求,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工作,4年来取得积极成效。五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虽然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昭示,当前,消费模式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消费结构正在升级重构、消费场景正在迭代升级、消费体验正在裂变再塑。尽管我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有进展、有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商贸转型亟待提速、消费辐射能级尚需提升、消费场景仍需丰富。未来,我市要把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实干巧干,推动消费量质齐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作出新贡献。
理顺“体制机制”,积聚政策势能
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工作力量,提高统筹协调能力,增强各项促消费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消费工作统计分析,建立首店引进、国际消费占比等量化指标考核体系,加大正向激励力度。
精心编制专项规划。深刻剖析总台春晚无锡分会场“长尾效应”突出的丰富内涵、客观逻辑,引进国内外顶尖智库力量,凝练无锡核心IP,紧抓当前机遇,全力对上争取相关资源,持续探索具备可操作性、能落地的提振消费的政策措施。
跟进国际化配套政策。把宝贵的政策资源更多地用于撬动性、带动性强的领域,以政策支持扩大国际消费规模。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市场采购+跨境电商”融合模式,支持企业通过国际化平台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完善外籍人士在锡食宿、休闲、购物等便利措施,扩大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覆盖范围,探索更多240小时过境免签应用场景。
强化“协同发力”,深化业态融合
统筹全龄全时消费场景。联动主要商圈升级“太湖购物节”品牌,依托特色商业街区打造“运河不夜城”IP,有序发展夜市、外摆等烟火市集。针对青年群体、银发群体、亲子群体,分别打造动漫主题街区、高品质银发经济综合体、一站式遛娃胜地等,兼顾不同人群需求。
推动产业协同。深化农文旅商体展融合,吸引、举办更多公开赛,配套设立“赛事消费嘉年华”。契合具身智能、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发展,大力探索新消费场景。聚力推动水上运动消费爆发式增长,使其成为促进消费的新引擎。精心设计田园综合体、开发乡村特色体验线路,打造乡村“微度假”胜地。
深化区域协作。加密主城区与江阴、宜兴的快速交通网络,提升消费吸引力和辐射力。联合常州、苏州共建“消费走廊”,合作开发“跨市消费通票”,推动长三角消费券互认、异地售后联保,激活“票根经济”。
突出“品牌地标”,提升国际影响力
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持续引进国际品牌旗舰店,推动高端消费市场能级提升。策划“太湖国际消费季”品牌,借势鼋头渚樱花季等重要时间节点,联合国际品牌策划全球新品联名首发活动。举办“无锡国际文化节”,开展非遗体验,设立外籍人士“城市国际形象大使”,探索整合包含景区、餐饮、交通等内容的国际游客平台,开发“无锡全球旅游线路”。
焕新老字号品牌。城市独特的文化吸引力主要凝结于老建筑、老街区、非遗等。要持续推动惠山古镇、南长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及惠山泥人等非遗创新发展,推动老字号“年轻态”发展,彰显城市独特文化符号。联合海内外主流媒体、自媒体名人策划拍摄纪录片、短视频等,深化城市品牌宣传推广。
引育新兴消费地标。深化地标性商业集聚带建设,引入多元、潮流、现代的复合业态,提升辐射力和影响力。探索设立首发经济培育发展促进中心,出台专项政策,整合各方服务力量、引导行业资源集聚,全链条支持首店选址、新品发布、品牌孵化。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趋势,精心策划大型数字化主题消费场景,增强沉浸式交互体验,致力打造为人服务的消费新标杆。
推进“共同富裕”,激活消费潜能
力促产业转型升级。只有居民有稳定的收入预期,才有消费的潜力可挖。只有企业产品有市场、产生合理利润,才能稳定就业。传统产业是我市实体经济的“厚实家底”,要力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保持战略定力和韧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切实增强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提高主要依靠知识和技能实现就业的城市年轻劳动者比例。
积极释放消费潜力。设立消费促进基金,重点支持首店经济、跨境电商等领域。创新“错峰消费”制度,推行“工作日折扣通票”,拓展“以旧换新”政策、消费券等使用范围,拉动消费增长。提质农村食住行游购娱等配套服务设施和环境,推进“农产品上城+工业品下乡”,让农民更富、消费更旺。
切实落实“投资于人”。研究显示,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支出增加,将进一步撬动居民消费。应加强公共服务领域投资,特别是降低居民生育成本、提高居民医疗保障水平,并加大水、大气污染治理和城市精细化管理投入力度,建设宜业宜居宜游的魅力之城。
做实“安全环境”,擦亮服务底色
构建质量安全体系。推进社会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等高品质城市安全建设,实现重点商品全链条溯源管理。对新兴消费适度宽容,在发展中予以规范监管。完善消费场景安全服务措施,并加强联合执法,重点整治商品价格虚高、景区卫生条件差、重大赛事期间抬价等问题。
提升智慧监管水平。加快数字化转型,提标建设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体系,整合舆情监测数据,实时监测全市域客流、消费,实现精准营销与服务。在重点消费场景,创新运用AI进行风险识别、建模与监控。要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如面对网络突发事件快速响应、稳妥处置。
夯实城市服务基底。继续纵深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强化公共场所禁烟、遛狗拴绳等治理。推进城市便利化设施建设,构建友好、舒适、人本的消费环境。引导市民群众从点滴爱心做起,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