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以蘅
古运河无锡段千年未淤。历史进程中,无锡借助水运、区位优势,相继形成“米码头、布码头、丝码头、钱码头”四大特色码头,成为近代工商业繁荣的标志性印记。当前,数字技术已全面融入社会各领域。推进无锡码头文化数字化建设,不仅是顺应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的必然举措,更是推动码头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关键路径。
无锡码头文化的数字转型与深度转译
无锡码头文化历经千年积淀,形成了涵盖商贸、空间、行为、技术四大类别的文化符号体系,这些符号构成码头文化的核心发展脉络。数字化转译码头文化符号,要突破传统保存工作“重形式记录、轻内涵挖掘”的局限,实现文化符号从实体形态到数字形态、从表象特征到精神内涵的深度转化。
以北仓门码头的漕运商号印章为例,在物质层面,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将实体印章转化为包含完整信息的三维数字模型;在行为层面,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还原码头账房先生加盖商号印章的手部轨迹,并与前期构建的数字模型关联,搭建动态数字仿真系统;在哲学层面,提取象征元素,解读商号印章所承载的内涵,结合“诚信为本”的商业精神,将精神内涵转化为可量化的文化标签,并将其纳入数字符号资源库统一管理,为后续的文化创新工作奠定扎实的资源基础。
无锡码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体系再造
推动无锡码头文化符号体系创造性转化,是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核心路径。通过大数据调研与用户画像分析,可以掌握当前不同群体的文化审美偏好与消费需求特征。“Z世代”倾向于轻量化、可视化、互动性强的文化内容产品,对“国潮”风格的设计元素具有较高接受度;中青年群体则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深度体验,偏好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实用功能的文化产品。
面对这一现实情况,可对无锡码头文化中的“漕运商号印章”“石砌码头台阶”“码头工人号子”等核心符号展开现代化演绎,一方面要创新符号的视觉表达手法,如采用扁平化设计风格、动态渐变效果等;另一方面需探索符号的跨媒介组合方式,如实现视觉符号与音频符号联动呈现。同时,研究制定色彩规范、形态比例标准、应用场景准则等相关设计体系。在色彩规范上,以水乡的“青灰”“水蓝”作为基础色调,搭配象征漕运文化的“漕运红”作为点缀色;在形态比例标准上,明确印章纹样的比例、码头台阶的几何规则等;在应用场景准则上,针对线上传播场景采用合适的画幅尺寸,针对线下产品搭配适应载体规格的场景,从而构建起一套具有时代特征与强传播力的码头文化符号体系。
无锡码头文化的IP活化路径与创新性实践
要以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目标、立足“品牌化”发展导向,推动文化符号向高附加值IP资产升级。
开发设计IP形象“福兜兜”。将其形象与无锡“美食名片”小笼包深度融合,实现“饮食文化+码头文化”的双重内涵表达。在外观上,“福兜兜”可身着用丝绸布料制作的服饰,一手拎着装满稻米的布袋,一手提着钱袋,巧妙融入无锡“米、布、丝、钱”四大码头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无锡文化对外展示的生动载体。
打造多元化产品矩阵。在数字文创领域,依托数字符号资源库,开发“福兜兜漕运美食盲盒”产品。在盲盒中放置“福兜兜”数字模型和码头场景卡片,用户扫描卡片即可观看相关动画内容,同时可将数字模型用于社交平台头像、虚拟空间装饰等;开发“福兜兜码头美食数字地图”小程序,用户能通过小程序查询相关信息、跟随“福兜兜”语音导航前往实地打卡,还可获得专属数字徽章。在实体衍生品领域,可将“饮食文化”与“码头文化”深度结合,推出“福兜兜联名小笼包礼盒”。在包装上印刷“福兜兜”形象与无锡码头场景,内部放入码头文化科普卡片,将码头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文化体验内容,推动“资源活化”向“品牌深化”升级。
针对码头文化数字化发展的现实需求,应构建“数字转译—符号再造—IP活化”的实践路径,为传统文化资源现代转化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从实践应用价值来看,为无锡码头文化注入数字时代的新生命力,不仅能使其成为兼具城市记忆载体功能与商业价值的文化IP,也能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持续传递历史温度,进而为城市文化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与传媒学院助教,本文系2025年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课题编号:WXSK-C-116>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