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涌不息,城市记忆尤需守护。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政协经常性工作之一,是一项传承历史、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文化事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史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近日,《无锡教育发展亲历记》正式首发。一套丛书,不仅是一段跨越百年的教育对话,更是市政协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职能的重要载体,体现出政协履职的深度与温度。
近代以来,教育与工商是支撑和推动无锡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相较于工商史的丰硕研究成果,教育史料的抢救性整理与研究却略显不足。面对这一缺憾,市十五届政协伊始,恰逢市委、市政府启动《无锡史》编纂重大文化工程,为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履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政协职能,市政协经过认真研究,回应时代召唤,毅然承担起教育史料征编的重任。自2022年起,一场“抢救”教育记忆的征程就此展开。市政协主席项雪龙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汇集各方力量成立了强有力的征编组,全面开展对无锡地方教育史料的征集、整理及编纂工作。
三载耕耘,终成精品。面对时间跨度大、史料分布零散等诸多困难,市政协始终秉持对历史高度负责的使命意识,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文史资料“补史之阙、续史之无、详史之略、匡史之误”的独特功能,联合市教育局、市教育学会、江南大学等在锡高校及相关文史单位,组建专业编纂团队,(下转第2版)
三年磨一剑打造文史精品
(上接第1版)建立市(县)区及高校联络员机制,实现“面上征集与重点征集、常规征集与抢救整理、资料收集与史料研究”三结合,全面保障史料的系统性与权威性。从纲目设计到广泛发动,从实地走访、口述采写到反复校勘、数易其稿,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政协组织、政协委员以及各界人士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
尤其关键的是,许多重大教育事件的决策者与参与者、名校创办发展的亲历者、教学科研改革的实践者都年事已高,他们脑海中的鲜活记忆与笔下的珍贵记录,是任何档案文献都无法替代的“活史料”。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行动中,编纂团队深入走访了众多教育界的老前辈及关心教育事业的社会贤达,通过口述采集、史料挖掘等方式,不仅留存了珍贵记录,更极大地激发了前辈们的荣誉感与归属感,有效凝聚了共识,巩固和发展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历时3年有余,史料丛书《无锡教育发展亲历记》完成征编出版。丛书分3卷7册,以时间为轴,跨越1898年至2012年百余年光阴,收录文稿560余篇、珍贵历史图片500多幅,总字数逾280万字。丛书地域范围包括江阴市、宜兴市在内的整个无锡全市的教育发展历程;内容上至教育决策与改革,下至各类院校的办学实践,覆盖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全学段,全方位呈现无锡教育发展的脉络与成就。近千位撰稿人多为无锡教育发展的亲历者、决策者与推动者,他们所提供的“亲历、亲见、亲闻”史料,真实可信、细节饱满,具有不可替代的第一手史料价值。
丛书的价值,得到专业认可。凤凰出版社总编辑林日波盛赞该书为“地方教育史编纂的标杆之作”。他认为,丛书内容特色鲜明,既体现于严谨的史料编纂,更彰显对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度挖掘,为我国地方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极具范式意义的“无锡样本”。其价值既在于对历史的忠实记录,更为当代教育发展提供了历史镜鉴与实践启示。书中收录的大量“三亲”史料,如未公开的政协文史资料、私人档案、校史文献等,填补了近代以来无锡教育史研究的空白,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而不同历史阶段无锡教育的创新实践,对当前教育改革仍具有启示意义。例如,对近代无锡“工商兴学”模式的记录,为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历史参考;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等实践的记录,为当代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丛书的出版不是终点,而是其价值转化的起点。”正如市教育局负责人所言,让史料“活起来”、让精神“传下去”,才是核心要义,《无锡教育发展亲历记》这部“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温度的教育史诗”,将被用作教育史研究的“核心素材”、教师队伍建设的“鲜活教材”、学生思政教育的“生动读本”和无锡教育宣传的“特色名片”,让其成为推动无锡教育发展的“动力源泉”。
人民政协文史工作是一项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意义深远的重要事业。《无锡教育发展亲历记》的出版,标志着无锡政协文史工作迈上新台阶。它既是对过去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奠基,必将为无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能。回首征编历程,这部丛书承载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教育记忆,更是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履职见证。在保存城市文脉的道路上,市政协正用行动守护历史,让城市记忆焕发新的生命力。(周晓方、杨子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