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森度
记得很清楚,儿时的每年中秋,梅泾村巷上都会散发出诱人的香味,通常在下午,东巷的炊烟刚升起,西巷的炊烟也冒出来了。村巷间不见闲人和孩童,都在家忙着做麦饼呢!
做麦饼的主角是家中的老祖母,配角是孙女孙儿。作为麦饼主料的麦粉,是用石磨磨出来的小麦粉,香气扑鼻。
老法做麦饼先要做好麦饼馅,主要有三种。先说芝麻馅,把黑芝麻捣碎,拌入绵白糖,加少许温水调匀,不能加油。再一种为素馅,用纯菜油拌精白面,加糖后掺点盐和捣碎的果肉,别有风味。第三种是猪油馅,猪板油提前一两天斩碎、加盐,备用。因为做麦饼,那几天的猪油就成了紧俏货,必须预订。动手做猪油馅麦饼时,心里有一种隆重感,盐渍了两天的猪油在精致的大瓷碗里放出晶莹白亮的油色,做之前加入细葱和少许姜末,忌放其他调料,以突出猪油的纯。猪油馅麦饼总是最后做的,麦粉揉成面团,分出正好一手握的一块,拇指在粉团中揿出一个凹穴并慢慢转动扩大,放入猪油,捏拢收口,轻揉几下,放在撒满麦粉的灶面砖上,轻轻压扁,一手转动饼坯,一手用擀面棍轻滚,饼坯变得又大又圆时再把它翻个个儿,继续滚动几下使其厚薄均匀,然后放进圆形粉筛中,准备下锅。
做麦饼的高潮部分来了:祖母指挥12岁的孙女束好围裙,站上灶台前的小板凳,握好铲刀,把麦饼坯一张张放进铁锅。10岁的孙子负责在灶下烧火,火不能大,也不能小,小孙子眯着眼,认认真真地烧火添柴,不敢离开半步。在祖母指点下,姐弟俩一上一下,配合得有模有样。爸妈在农田里干活,他们在家做祖母的助手,心中颇有几分成就感。
无锡乡间做麦饼,多是放在铁锅内烤,俗称“熯”麦饼。家中灶台上的老式铁锅比较大,可容纳十多个麦饼。麦饼逐一被放入锅中,挨个翻转几次后陆续被熯熟,小孙女不停地取出熯好的麦饼,放入刚做出来的生坯。动作稍慢,饼边就会焦黑,她难免乱了方寸,头上冒出热汗,祖母这才过来帮忙。素馅麦饼先进锅,全熟后,猪油馅麦饼进锅。热灶烫锅,猪油在饼中缓缓化开,慢慢融入饼皮,油汪汪的亮色在饼面上渐渐显现。熯猪油馅麦饼时,灶膛里必须是小火,以防麦饼急火快熟,猪油一下子渗出来,饼皮吸收不及,外观和口感就欠佳了。祖母让孙女在旁全程观摩。
素馅麦饼出锅时,香味已经弥漫整个屋子,待猪油馅麦饼出锅,饼香混着荤油味,更加诱人。家家都在做麦饼,香气从各家袅袅飘出,把整个村巷都裹住了。
中秋那天,村中男女劳力照样下田劳动,收工闻到麦饼香,顿时忘了疲累,到家见灶间叠起的层层麦饼,更是心情大好,匆匆洗了手,便急不可待地先吃一个素馅麦饼,填一下空空如也的肚子,然后坐下来,郑重其事地拿上一个刚出锅的猪油馅麦饼,细嚼慢咽认真品味。一年到头,有个中秋节真好!
老祖母早就用大号钢精锅煮好了一锅稀薄的粥,呷一口粥汤,嚼一口麦饼,满心的欢喜无法用言语形容。惦记了一年的八月半猪油馅麦饼的味道终于回来了!
到了做麦饼的“收官”阶段,祖母会把剩余的麦饼装进竹篮,盖上毛巾挂在灶间通风处保鲜,香味就那样悠悠地散发着。
几十年过去了,村上的人少了,八月半的饼香也淡了。没想到连着我们几个村的石塘湾老街却开出了许多麦饼店,八月半未到,麦饼已经香彻一条老街。老街把各村的饼香归拢到一处,乡间八月半特有的“香”在此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