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教育

全国近3000名教育工作者齐聚

天一中学坚持“聚焦课堂”20年

  师生辨析AI写作、用AI技术分析课堂……江苏省天一中学正在探索新时代教育的无限可能。

  11月22日,第20届全国“聚焦课堂·三注重课堂”研讨活动在天一中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0名教育工作者齐聚天一。此次研讨活动包括“同课异构”展示和学科专题讲座,覆盖九大学科。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学生发展指导、技术教育、劳动教育等特色板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当代教育的多样性与前瞻性,共绘未来教育的蓝图。

  借力AI,精准分析课堂

  AI如何成为课堂的有力助手?

  当天上午9点15分,天一中学多个学科的第一堂课全部结束,课堂录像被拷贝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发的高品质课堂智能分析系统中。系统对师生的语言、神态和行为等进行精准分析,生成课堂诊断报告。“课堂就像一个‘黑箱’,老师要全方位观察和分析一堂课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难度很大。因此,我们借助AI技术全面呈现课堂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王哲表示,系统会精准反馈学生的参与度、互动频率等,帮助老师精准调整教学方案,达到“学为中心”的目的。

  下午1点,高品质课堂智能分析报告解读开始。针对天一中学语文教师陆雨婷的语文课,系统给出了14页的分析报告。记者看到,报告中包括教师提问数量、课堂话轮数、教师讲授语速等数据以及参考范围,并绘制了课堂活动具体时间分布图表。此外,系统还对老师和学生的问答内容进行了具体分类。

  “‘AI+教育’是未来趋势,但并非全部。”王哲表示,系统本身不能取代专家解读和判断,需要一线教师、教研员等以专业研究者视角进一步理解与分析课堂,进而给出更加准确和科学建议。“AI技术会成为未来课堂的得力助手,但不会成为主导因素,因为教育的本质是灵魂的触动。”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华说。

  围绕AI,还有许多教育话题值得探讨。浙江大学计算机研究院智慧教育中心高级研究员莫英强围绕“新高考视域下AI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这一主题与前来参与活动的老师分享观点。

  “三注重”,不断优化课堂理念

  引入数字化评价是天一中学实现课堂“三注重”的实施路径之一。“三注重”即注重情感体验、注重自主学习和注重主动创造。当天,天一中学多名老师的课堂实践体现了这一课堂理念。

  “AI写作确实不可小觑,但这是否意味着人的写作就已经被AI超越甚至可以取代了?”陆雨婷的问题抛出后,学生根据文章素材畅所欲言,表达所思所感。这堂课题为“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的语文课上,“辨析AI写作”环节的设计十分新颖。陆雨婷引导学生自行体会AI用词与知名作家用词的不同之处,看到情感的关键作用。45分钟里,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推动着课堂不断深入。

  聚焦课堂,思考不止。近年来,天一中学的课堂理念在不断优化更新。“我们更关注学生通过这堂课收获了多少,得到了怎样的启发。”天一中学执行校长陆锋磊表示,从教学“三注重”走向学习“三注重”,老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在下降,学生成为主角。

  理念的变化也直观体现在学校“三注重”课堂评价表上。在“表现”一栏,学校明确了三个关键词:积极主动、思维互动和活泼生动,指向对象均为学生。“我们要为学生的高校学习作准备,为职业生活作准备,为未来发展作准备。”陆锋磊说。

  打造开放性的交流平台

  经过20年,“聚焦课堂”已经成为全国性的教育研讨品牌活动。自2004年起,这一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30多个省、区、市的4万余名教育工作者,交流研讨的深度、广度上也在不断加深与拓展。

  “活动抓住了教育改革最核心、最要紧的环节,那就是课堂。所有教育改革必须落在课堂上才能发挥作用。”当天,张华以“为创造而学知识——走向素养本位课程与教学”为题与在座教育工作者分享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让创造成为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导向。在“聚焦课堂”活动中,老师们跨越学校、跨越地区展开自下而上的研究和创造,进而改变当前的教育生态。

  不同课堂文化的碰撞相融带来新的教学可能。“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主阵地,也是教育科学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陆锋磊表示,学校为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提供自由开放的研讨交流平台。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邀请不同地区的老师开设同一课题的课堂,他们互相学习,在交流探讨中完成批判和选择,从而改良自身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水平。接下来,天一中学将坚持聚焦课堂,开发更多课堂内容和形式,寻找师生面向未来成长的多元路径。

  (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