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爱无锡

161岁的无锡馄饨“首店”

  说起最喜欢吃的馄饨,一万个无锡人能有一万种答案,馅心可以是开洋、鲜肉、荠菜肉、香菇肉,做法可以是白汤、红汤辣、干拌、生煎。但要说起最早的无锡馄饨店,便只有一个答案。

  在《无锡市志》中,最早出现的馄饨店名为“过福来”,创始于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61年了。

  不过,在百年的时光里,馄饨店历经波折:其旧址位于无锡城中三下塘斜桥下(今崇宁路与新生路交界处),后经历了公私合营、与怡丰酒店合并,又迁至城中公园后门,改名“锡光馄饨店”……如今,过福来恢复启用原名,并扎根在了盛岸路山北商业广场。

  “老法头的做法就是不加碱水的”,今年82岁的过福来产品总监胡法津说,纯面粉的馄饨皮又薄又滑,不加一滴碱水,这就是馄饨百年前最原始的样子。这位白发大厨有很多头衔,如“国家元老级烹饪大师”“太湖船点非遗传承人”等,手推馄饨则是他关注的重点。手擀的馄饨皮和机制的馄饨皮有着明显的差异。机器做的馄饨皮是压制的,皮子缺乏弹性,而手推出来的馄饨皮,韧性可以见到,仿佛是“会呼吸”的孔洞,这种“空气感”是手推馄饨的灵魂。而过福来手推馄饨的馅心同样讲究,按比例使用的猪前后腿肉,在打成肉糜前,需要把筋膜剔干净,才能打得像奶昔一样细密,吃到嘴里便不会有“筋筋拉拉”的口感。推完皮再用手“裹”一下,馄饨皮高低错落如“裙边”,一个“扎墩”的馄饨就包好了。

  百年细火慢炖的风味,还藏在一勺汤头里。在明厨亮灶间,食客能看见馄饨汤的秘密:草鸡、蹄髈、大骨慢火熬煮,胶质化开,鲜美都沉淀在了汤里。有趣的是,还有食客来问鸡怎么卖——“当然不卖,这是汤底!”

  三伏天里,过福来还推出了冷激馄饨,就是无锡人喜欢吃的“冷馄饨”。这大概是不少无锡囡囡的童年回忆:放学后回家,还没到晚饭的时间点,家里大人便会准备一盒冷馄饨来“垫垫饥”……

  焕新营业的过福来门店里,木质的桌椅、明亮的灯光,萦绕着温暖安心的氛围,而店内的陈设装置,都契合着老派生活方式:入门处的陈列架上铺满了报刊,店中心的大屏幕上全天播放着新闻,正如无锡最知名的那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朱雪翎/文 史晨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