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焦点新闻

英语培训起纠纷 法院判决退一赔三

说好的合格语言专业老师呢?

新华社资料图

培训市场如火如荼,但迅猛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近日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培训纠纷,对于老师合不合格,培训机构是不是欺诈,当事人一度争执不下。

起因 消费者对培训效果不满

去年5月中旬,准备报考大学英语四级的高校学生小高通过网络查询找到市区某家培训机构,想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推荐他上新概念英语2和新概念英语3的培训课程。双方签订了合同,培训费用总价是6400元。之后小高家人通过微信与工作人员联系,得知春季没有开班,便协商把新概念英语2课程变更为暑假班,由培训机构退还400元差价。进入暑假,培训机构安排了一名老师一对一授课,可是小高上了一段时间后,认为课时不足而且老师教得不好,对培训机构的教学活动提出质疑。双方由此发生纠纷,新概念英语3的课程搁置下来,由于协商无果,小高把培训机构告上了法庭,要求退款并且退一赔三。

惊愕 老师提供了假教师资质

小高一方对老师是否具有教师资格提出异议,认为该培训机构没有提供合格的语言专业教师。小高表示,在之前投诉过程中,培训机构称每个老师都有教师资格证,但从未出示过。培训机构负责人则称老师都有资格证,教授新概念英语的老师需要有一年以上教学经验,并有英语八级专业证书。

培训机构向法院提供了那名老师的教师资格证复印件和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单复印件。可是经过法院调查,那张教师资格证是假证。对此培训机构方面的解释是,自己是民办的语言类培训机构,不做学科类、语数外的培训,法律法规没有规定老师需要教师资格证。新概念英语并不属于学科教育,有无教师资格证与是否为合格的语言专业没有关联性。合格的语言专业老师应当是具有能力传授学生语言专业知识的人,给小高授课的那名老师当初面试时,培训机构试听了她的讲课,认为她有能力教学。不过那名老师提供材料后,面对培训机构确认真伪不予回复,也没来上过课,已经自动离职了。

调查 非学科培训对教师资质不强求

那么,培训机构的老师究竟需不需要教师资格证呢?据了解,国务院办公厅出台过一份《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校外培训机构必须有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从事语文、数学、英语以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培训的教师应当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根据《江苏省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面向成年人开展培训,或者面向中小学生的艺术、体育、科技等培训服务的机构,可以直接向企业登记管理机构申请登记,由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管理,对教师资格没有明确的强制要求。

这起纠纷中培训机构的课程面向成人,然而消费者参加英语培训是为了考试,存在一定的“擦边球”现象。可即便教师资格证不是法规上的“硬杠杠”,培训机构出具的虚假陈述和虚假证书,也让消费者对其信赖度一再崩塌。

审判 培训机构存在合同欺诈行为

围绕是否提供合格的语言专业老师,一审和二审法院经过审理,都认为培训机构存在合同欺诈行为。“培训机构尽管不违反法律法规,但违反了合同约定”,承办法院说。

从双方的聊天记录来看,小高一开始就是奔着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去参加培训的,对于培训机构提供专业老师的承诺,小高有理由相信老师具有相应教师资质。法院认为,培训机构虽然是面向成人开展培训,但实际上双方明知合同针对的培训内容与学校考试相关,培训机构应当按照合同目的提供具有英语学科专业教师资格的教师。而且按照通常的理解,既然是提供英语专业培训,那么合格的专业老师至少应该是一个英语专业老师。可给小高授课的老师只提供出一张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成绩单,没有英语专业八级证书,甚至都不是英语专业毕业。培训机构明知道培训老师应当具备相应资质,却提供了没有任何专业资质的老师授课,而且隐瞒了培训人员无教师资质的情况,违反与小高的合同约定并构成了欺诈。

对于三倍赔偿的范围,一审法院要求培训机构对小高已经上完的新概念英语2部分进行三倍赔偿。中院在二审中认为,新概念英语2和新概念英语3只是分阶段的教材不同,合同目的是同一个。该培训机构只有5名专职培训人员,其中从事英语培训的仅一人,且只有英语八级证书没有教师资格证书。即使小高接着上新概念英语3课程,培训机构提供的老师其实也不符合双方合同目的。而且从权利义务对等的原则来看,合同中要求消费者只有不可抗力情形下才能解除合同,但同时要进行赔偿。既然消费者在无过错情况下要按照整个合同标的为基数计算违约金,那么现在培训机构构成欺诈,赔偿也应该按照整个合同标的来计算。最终,法院二审判决培训机构退还培训费,并赔偿小高1.8万元。

问题 培训机构追逐利益良莠不齐

如今,一些社会培训机构追求经济利益,招录的授课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机构乱开班、乱宣传、乱收费。更有甚者,有些机构吹得天花乱坠,可学员培训后获得的证书得不到社会认可,如同废纸一张。消费者耗费了时间、精力、财力,兴致勃勃参加培训,却得不到预想的效果,结果让人郁闷或气愤。

据了解,培训类消费纠纷主要涉及儿童非学科性培训和成人再教育培训两大类,问题集中在退费退课等方面。很多培训课程采用预先收费形式,消费者交了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培训费后,上课之后发现与宣传内容不相符,对授课质量不满意,或者遇到培训机构突然关门跑路,要追回损失就相当麻烦。对此消保部门建议消费者在挑选培训机构时留意一些细节,比如经营者是否有办学许可证或营业执照并亮照经营,老师有没有相关的资格证件,所教内容是不是与资格证件的内容一致。消费者还要考虑培训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慎选课程安排时间很长的培训机构。一些合同会规定课程上了多少时间或者多少天后不予退费,消费者一定要留心,遇到问题及时维权。

建议

把口头约定细化到合同中

中院民二庭法官表示,在学习型社会中,很多市民与时俱进注重给自己“充电”。为了出国留学、求职或者工作上的需要,会参加外语以及各种技能上的培训。在签订培训合同的时候,消费者尽量要把口头约定的内容详细写到合同当中,包括课程性质、课时多少、老师情况、是否提供教材、是否有评估测试、是否保证通过一些级别或达到某些效果,违约责任也要事先约定。比如消费者最为关心的老师一项,可以预先向培训机构了解老师的资质,让对方出示相应证书。有的消费者会参加一些课程试听,觉得老师教得特别好,奔着试讲老师去培训,结果发现真正上课的并不是那个老师,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预先在合同中对授课老师进行指名。而且,消费者过后通过聊天工具和培训机构调整或补充约定的内容,也要注意保存。

法官指出,合同履行中出现违约行为,建议消费者及时进行协商,正规的培训机构会作调整,这种和平协商方式利于培训机构规范服务。如果无法协商解决,消费者可以向主管部门投诉,也可以通过诉讼来解决纠纷。对于社会培训机构,法院建议要注重诚信,完善内部体系,通过提升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软实力来打造口碑和品牌,促进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 (晚报记者 念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