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健平 文 |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一个有超然境界的读书人。他有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六言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一生,仕途蹭蹬,三次被贬,流放异地,先是湖北黄州,再是广东惠州,最后一站是海南岛上的儋州。一处比一处远,一处比一处荒凉。临死的那一年,他才“遇赦北归”,从儋州回来,到常州居住。在镇江金山寺,发现庙堂之上,10年前李公麟为自己画的坐像还在,顿时老泪纵横、百感交集(保留这幅画可是要冒着杀头的危险呵!),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诗。这就等于对朝廷,还有那些政敌们说,感谢你们这样对待我,正是因为你们这样的对待,才让我成就了如此盖世的功业!你看,他的心胸是多么的旷达、洒脱,真可谓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在苏东坡的宦海沉浮生涯中,最辉煌的应该是在杭州太守、礼部尚书、翰林学士任上。然而,他却把“平生功业”归于三个贬居的地方。想必在苏东坡的心里,“黄州惠州儋州”,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最为苦难,而文学创作上却最为成功的时期。正是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成就了他那伟大的人格和超然的人生境界。
元代诗人吕思诚有一首《戏题》诗云:“典却青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躇。瓶中有醋堪和菜,囊底无钱莫买鱼。不敢妄为些子事,只缘多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诗的前两联体现了作者甘于清贫、随遇而安、旷达自适的生活态度,作者用轻松诙谐的语气劝慰老妻,不妨先典当些衣物来换取食物,没钱不买鱼肉就是,只要有醋能调和些简单的菜蔬就行了。颈联是说诗人因读圣贤书领悟教诲,知敬畏而谨言慎行。尾联使用了象征(双关)手法。“严霜”“烈日”“春风”既实指自然环境,也象征作者的个人遭遇和所处的社会时代,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艰难生活的淡然、对严酷社会的蔑视和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的物质生活虽然极度贫困,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十分丰盈,诗人闲适、超然、快乐、自在的读书生活跃然字里行间。
法国作家、思想家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当一个人把人情冷暖都看透,还能保持对世界的热爱,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人们只有热爱生活,才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一个有超然境界的读书人,他的人生态度,用时下的话来说,就是“想得开”。“想得开”,就是不计较过去,不畏惧将来,快乐生活在当下,对什么都通透。什么是通透?通透就是把苦难藏于心中,再绝望也要留一份希望;通透就是在平凡中发现生活的美好,对于不愉快的琐事,一笑而过;通透就是饱尝了人性的暴戾和恶毒后,仍然相信世间的善意;通透就是吃得下饭,睡得着觉,什么事情都拿得起,放得下,心胸开阔,气量豁达。
吃饭是为了维持生命,读书是为了丰富生命。英国诗人弥尔顿在《失乐园》一书中说:“意识本身可以把地狱造成天堂,也能把天堂折腾成地狱。”凡是能有正向思考的人,就“想得开”,就不会给自己添加不必要的压力。所以,我们理应多读有益心灵的书。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多读《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与《传习录》,因为中国传统的修养精义已尽在其中,读后能让人洗心革面、脱胎换骨,走上新的人生大道。的确如此,这些典籍所蕴含的人生哲学和处世之道,取其“一瓢饮”,便足以让我们受用不尽。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倘若读书没有幽净的心灵、清明的神智和高尚的境界,怎么能“绿满窗前草不除”“起弄明月霜天高”“迥然吾亦见真吾”?又怎么能用优秀的文化、丰盈的情怀、高雅的灵魂之光来照耀自己、陶冶自己、洗礼自己?
读书是心灵世界的修行,就像人脚力尚健时得到处走走,不至于以后脚力不济时行动不便,坐困于家门口一样,人也要趁心有余力时多去看看伟大心灵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