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二泉月·书苑

读《宋宴》

寻找回到宋朝的美食路径

| 张振楣 文 |

精美的装帧,厚重的纸质,并茂的图文,让人产生一睹为快的冲动。

更大的诱惑当然是:宋宴?当代人真的能复原800年前的菜品吗?

不由想起2015年秋,参加由无锡倪云林研究会与市烹饪协会联合举办的“倪云林饮食文化研讨会”,现场展出了由无锡的饭店研制的云林菜,给了我很大震动。这是一次难度极大的尝试。这些“云林菜”虽被与会者基本认可,但严格而言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复活。此后,仅有云林食府制作的“云林鹅”等个别菜肴得以推向市场并被大家接受。

这说明,要将古人留下的有关饮食和烹饪的文字复原为可品可尝的菜肴,存在着多重障碍。菜肴不同于绘图、书法、雕塑、器物,乃至音乐和戏曲,上述这些艺术遗存毕竟大部分有迹可循。而古人有关菜肴的记载,一般都极简单,很多文字语焉不详,关键的操作过程往往一笔带过,使今人难以揣摩。古汉语的准确今译已是一个难题,更何况要将其复原做成实际的菜肴。在众多的难题中,最难的环节是如何重现几百年前的味道,因为菜肴的核心——味道的还原是很难找到标准和无法得到检验的。

宋宴的三位年轻作者都不是餐饮和烹饪的从业人员,他们是如何去实现这项高难度的跨界研究,去完成这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终让自己成为宋宴的复原者,不能不引起我的好奇。

翻阅《宋宴》的结果,使我原先的疑虑一一得到破解。此书的成就,对宋代饮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精心阐述,尤其是对古代菜肴的解读,比我的想象走得更远,确实不易。

作者的可贵之处,首先体现在对食材的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复原古代菜肴的灵魂所在。几百年过去了,人们日常使用的烹饪原料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名称的嬗变,而食材种类的繁多既是形成中国菜肴多样性的重要前提,又是形成宋朝菜肴特定饮食文化的基础。在这一点上,作者进行了深入细致不厌其烦的考证,在阅读了大量宋元典籍的基础上,列出了一张洋洋大观的南宋时期杭州菜市场的食材种类及其品种,让读者几乎身临其境地逛了一次宋朝杭州的菜市场。这些丰富的食物品种,包括米、豆、蔬菜、猪、其它肉类、水产、鱼鲞等多个大类,其丰盛多样的程度与今天相比毫不逊色,仅果子而言,就有青州的枣、温州的蜜柑、西京的雪梨、海南的椰子、江西的金橘、西域的葡萄干……甚至还有不少进口食品和调味品。这些食材成为复原宋宴不可缺少的依托。

其次是从极其有限的宋代文字记录中,充分发掘菜肴的文化内涵。作者以文化研究者的视野,将宋代的菜肴置于宋代文化的宏观背景之下。这里最难能可贵的是,对于书中收集、选择的75道菜肴,都找到相对应的诗、书、画、器物等文化载体,使菜肴的文化容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拓展和提升,而成为包括味觉在内的全方位的审美对象。这样的宋宴无疑已超越了品味的功能而有了更多元的文化魅力。作者对每一道宋代菜肴进行的文化解读,都可以看作一篇独立的高水平的论文或随笔,由于它更多注重具体菜肴与宋朝文化的连结(这也是作者的兴趣所在),而使菜肴成为文化的载体。读者通过阅读和想象仿佛置身在宋朝的炊烟下,实现了一次美妙的时空穿越。

再次是注重实际的可操作性。这也是写作宋宴的难度之最。更何况三位作者都不是餐饮和烹饪工作者,他们的目标是要将八九百年前的食材和菜肴准确、精美地呈现在现代人面前。而如果大谈文化却缺少可操作性,那么其挖掘的价值又从何谈起?庆幸的是,在菜肴操作性这个难度面前,作者们没有退却,而是锲而不舍地一次又一次研究、尝试、改进、提高,硬是啃下了让文字复原为菜肴这个硬骨头,给我们提供了宋宴的详尽的制作方法和实物图片,并在操作中融进了当代人的理解和口味要求,体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延续性。

用舌尖去感受历史和文化,这是《宋宴》这本高级“菜谱”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三位作者花费了整整五年时间为75道宋代的菜肴“造像”,其中反复修改和拍照就用了三年,其认真执着令人敬佩。

在地域文化的层面上,饮食是进入一个地方的最佳路径。吃一碗兰州拉面,我们可以一下子感受到大西北的面食文化,粗犷而又热烈;吃一次北京烤鸭会给我们京城食风的文化体验;而外地人尝一次无锡小笼,必然会对无锡的饮食风情和地域文化留下印象。因此可以说,一册《宋宴》,给我们提供了回到宋朝的美食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三位作者的身份。一位是宋代器物的痴迷者,一位是烹饪爱好者,一位是学艺术史的,他们共同的话语是对宋朝文化的挚爱和对当代审美的热忱。他们给了数百年前的菜肴文化以开阔的现代目光,通过旁征博引,融会贯通,不计体例,打破模式,将文字、图片、古诗、名画都融入这独特的宋宴之中,为古代饮食文化的研究和展示,树立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宋宴》,徐鲤、郑亚胜、卢冉 著,新星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定价:16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