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看无锡

无锡小箱豆腐制作技艺谁来传承?

本报讯(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摄)本报日前报道的《无锡首批放心豆制品企业“硕果仅存”》一文持续引发关注。在探讨无锡豆制品企业发展时,一些从业人员表示,其实对无锡豆制品市场来说,既要做大做强,同时也不应该忘记另一个传统品种——颇具无锡特色的“小箱豆腐”。

2014年,本报《传统“南门头上”小箱豆腐恐成绝响》一文报道过住在扬名马夹里的施其生、尤鹤琴夫妇四代家传坚持做小箱豆腐的故事。随着老屋的拆迁,现在他们也住进了宽敞的安置房。尤鹤琴介绍,施其生找了家单位上班,她则一直期待有个地方再做小箱豆腐。“小箱豆腐滑嫩且味道好,和市场上的普通豆腐是两样的”,尤鹤琴说,要场地和营业执照,她都没有。

天富食品的常虎彪厂里倒仍在做小箱豆腐,每天早上最忙的就是包豆腐,考虑到成本,包裹材料从棉纱布改成了无纺布。“市场上多数豆腐是前一天下午做好的,但小箱豆腐都是早上做完就送到市场出售,豆味四溢”,常虎彪说,包豆腐这道工艺机器无法取代。

锡城美食达人都大明表示,无锡名菜镜箱豆腐一定要用小箱豆腐才行,内里口感细腻,镶嵌馅心和油炸时又有一定硬度。从现状来看,菜市场上出售小箱豆腐的摊位越来越少,朝阳、曹张、振新路等市场大概还有出售。小箱豆腐技艺是无锡特有的,点卤的手法,冲浆的速度、高度、温度、力度都有讲究,一般人做不来。早在清代同治年间,扬名乡的小箱豆腐就开始进城售卖,仅当地张婆桥一带就有200多户生产豆腐百叶的作坊。有市民回忆,上世纪50年代,许多小箱豆腐手工艺人都并入当时的蔬菜公司,后来做出了一个较为知名的“塔峰”品牌。

国内多个城市的豆腐技艺都已成为“非遗”,在都大明眼里口感“独魁”的无锡小箱豆腐却榜上无名。前些年,他们一直想推动小箱豆腐制作技艺进入非遗目录,但一些手工艺人没有营业执照,不能申请;有的豆制品企业具备条件,却没人会做。常虎彪也曾动过申请非遗的念头,他说父亲的手艺是南门一位顾师傅教的,估计老人已不在世,申请中担心无法交代师承,只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