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破获这起案件,无锡警方打断了捕捞、运输、销售太湖螺蛳的“一条龙”非法链条,记者昨天向水上公安分局了解到了更多细节。
凌晨民警草丛
蹲守数小时
办案民警介绍,这个非法捕捞螺蛳团伙的成员十分狡猾,专门安排人员到渔政部门的码头望风,一旦发现有工作人员到湖面巡逻检查,便立即打电话通知团伙头目。头目再转告正在捕捞的渔民,就近躲到芦苇荡中逃避查处,待检查人员返回,便又出来捕捞。
今年4月警方掌握了相关线索,在前期侦查基础上,5月10日凌晨警方决定对该团伙实施集中抓捕。为顺利完成抓捕行动,民警在岸边草丛里蹲守了数小时,在暗处观察水面发生的一切。偏巧当天该团伙人员比平时晚出现了两小时,执着的民警没有放弃,仔细观察着动静。“周边蚊虫肆虐,身上不一会儿就被咬了好几个包,为了不引起嫌疑人的警觉,我们不敢乱动,只能忍着痒,坚守原地,等待合适的抓捕时机”,参与侦办的黄埠墩派出所副所长郭云鹏说。据了解,在4月至5月期间,团伙多次组织无证渔船,雇用外地在锡无业人员非法捕捞太湖螺蛳多达360吨。
夫妻档铤而走险
双双落网
经调查,54岁的周某峰和55岁的妻子王某娟均为无锡人,长期居住在太湖边上,从事水产经营。今年4月,周某峰看到周边城市养殖螃蟹需要大量螺蛳,便动起了非法捕捞太湖螺蛳的念头。他自己有6条渔船,但考虑到螺蛳量大,又召集了一些外来船只,然后雇十几名外地无业人员,在太湖水域非法捕捞螺蛳。
该团伙捕捞的地点在山水西路亮河湾至红沙湾一带,他们每次都是夜间作案,一次捕捞螺蛳的总重量在20吨左右。捕捞结束便会立即在亮河湾码头靠岸卸货,由专人将螺蛳清洗干净后,以每吨800至1000元的价格卖给宜兴人胡某,再由胡某联系高淳、宝应、宜兴等地的买家收赃。团伙捕捞使用的底拖网是《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和《太湖封湖禁渔通告》明令禁止的渔具。在拖网作业过程中,渔网经过的水域湖底被严重破坏,损害各类太湖生物的栖息环境。
面对利益诱惑,不少渔民和从事渔业经营的人员铤而走险。好几条渔船都是夫妻档,渔民尹某交代自己有一条渔船,“接到通知后,我就和老婆把船开到太湖里,柴油机挂空挡,我们俩分别拿着底拖网的一头,将网下到湖里,开船拖动渔网,10分钟左右停船,我用卷扬机将网拉出湖面,我和她一起将渔网里的螺蛳倒在甲板上,再下网重复操作,每次出船捕捞会反复操作十几次”。
针对犯罪新特点
形成执法合力
在保护生态环境、打击非法捕捞方面,相关部门近年来采取了多项措施。警方经常性联合渔政等部门开展行动,将平时整治和集中打击结合。针对非法捕捞的特点,采用水陆结合的办法进行侦查和打击。警方指出,尽管打击力度很大,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水域非法捕捞犯罪活动日益呈现出组织严密、隐蔽性强、科技化手段高等新特点,给打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像这起案件中,整个犯罪团伙分工明确、装备齐全,不是几名嫌疑人“小打小闹”。
据了解,警方今后将加大和渔业部门的合作,广泛开展捕捞行业信息采集。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整体联动、常态运作和优势互补,研究制定太湖水域管理和执法工作制度规范,形成执法合力。警方同时呼吁,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欢迎市民积极举报非法捕捞、水环境污染等违法犯罪线索,警方将严查线索、严厉打击,同时会严格保密举报人信息。
螺蛳“净水”
无锡早有应用实例
螺蛳在湖里究竟是怎么“净水”的?从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了解到,螺类对水体中重金属、有机氯农药和放射性物质有较强的积累能力,目前利用螺蛳净化水质的研究方兴未艾。在生态系统中,螺蛳等底栖动物在水底的活动可造成底泥再悬浮,促进氮、磷营养盐向水体释放,影响沉积物营养盐通量。而释放的氮、磷营养盐又被藻类利用,螺蛳通过摄食藻类、有机碎屑、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及高等水生植物碎片从而促进水体净化。底栖动物的分泌物可使水体中的颗粒悬浮物迅速絮凝为团状而沉降,通过底栖动物能迅速将水体中悬浮态氮磷转换为溶解态氮磷,对降低水体悬浮物含量、提高水体透明度有着显著作用。此外,作为湖泊沉积物中氮、磷的有效利用者和清除者,螺蛳又能作为肉食性鱼类青鱼、杂食性鱼类鲤、鲫、鲂的优质饵料,为湖底沉积的大量营养物的清除开辟一条重要途径。
2006年9月起,无锡通过向蠡湖内投放能净水的鲢、鳙鱼及螺、贝,利用鱼类的滤食及螺、贝的摄食等作用净化蠡湖水质。净水渔业的实施使蠡湖水质由劣Ⅴ类水变为Ⅲ类水。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监测结果也表明放流的螺蛳已在蠡湖世代繁衍、全湖分布,对净水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念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