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无锡市作协会员、梁溪书友会成员许继琮冒雨把他新出版的《无锡撷英四集》送到记者手中,并托记者带给市作协主席黑陶一本,请他指正。许继琮快80岁了,身体大不如前,但他依然忙忙碌碌。从上世纪60年代末至今,许继琮采写、寻访,奔波了半个世纪,为201位无锡人撰写了小传。
连出四本书计写人物201位
许继琮至今出版了四本《无锡撷英》,收录文章220多篇,计写人物201位,有114万多字。这201位人物中,有民族实业家祝大椿、薛明剑,文学家杨绛,锡剧表演艺术家王彬彬、梅兰珍、汪韵芝,“当代毕昇”王选,乐坛大家钱仁康,北大校长许智宏等无锡名人,也有泥塑大师李仁荣、喻湘涟,竹刻名家张英媛,文化学者汤可可,教育学者钱江,文保专家夏刚草,民族音乐学家钱铁民等行业精英。
许继琮是作家,但他极少发挥作家的想象力,他写的人物小传文风朴实,内容真实,纪实性很强。“健在的就采访本人,去世的就找亲友采访。”每写一位人物,许继琮一定会先去找人,采写、获取第一手的资料,不厌其烦。其实,许继琮能够坚持为无锡人立传也是受到了本报的激励。他曾为本报开设过的地方人物专栏“江南风”撰过稿,该专栏为无锡留下了鲜活的人物档案,很受读者欢迎,也坚定了许继琮写好无锡人物小传的做法。
“如果我不去写他们,可能有一天,他们的故事就被人们忘了。”许继琮写的这些人物,很多都在无锡乃至中国历史上留下过重要印记,他不想让他们的名字随风而去:著名文人陶晶孙、革命女作家秦森源、年画大家杨馥如、唱“小热昏”卖梨膏糖的周福林……许继琮的新书《无锡撷英四集》中收录了陶晶孙的故事,这是一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人物。但说到陶晶孙的大学同学郭沫若则几乎无人不晓了,而且陶与郭还娶了一对姐妹花,成了连襟。陶晶孙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均是“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创始人。
记录百姓不平凡的故事
许继琮写人物小传,除了写名人,也写平民百姓。《无锡撷英四集》里,许继琮花工夫采写了惠山祠堂的守护者唐耀陈。“唐先生热心于祠堂文化研究和谱牒文化研究,也是无锡市作协和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我去他沁园新村的家里跟他聊了很久。”多年来,唐耀陈一直为保留唐桐卿公祠等十余座惠山浜祠堂奔走呼吁。由于种种原因,部分祠堂被拆除,老人心痛不已。后来,他给市信访局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写了“人民建议”,终于有了结果,包括唐桐卿公祠在内的十余座祠堂被易地重建。唐耀陈也因此获得了“惠山祠堂文化忠诚守护奖”。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城市和时代,而时代和城市的发展要靠人民,城市的历史是人民写就的,许继琮为普通人立传,写普通人的故事,也是为城市留史,记录时代。许继琮的新书里写了无锡惠山泥人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沈大授。文章虽然写的是沈大授的一生,但其实反映了惠山泥人的发展历程,讲述了传统手工艺行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处境,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失为惠山泥人的传承发展简史。在他看来,无锡有才能、有故事的名人大家、行业精英太多,他写了201位还是太少,但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他再奔波下去。
无锡学者李文扬读了四册《无锡撷英》后,评价许继琮绝对是一个深谙“身边哲学”的人。而许继琮则更希望读者们能感受到这种奇妙的“身边哲学”。不管你是无锡人还是无锡客,当你行走在惠泉山下、古运河边,徜徉在老城街巷、园林小径中,《无锡撷英》中的人物就在你的身边:从留芳声巷走过,你也许还能听到杨家人留下的芳声;到书码头听一场评弹,你也许能想象到当年名家轮番登场的盛况;在百年老校,你也许会偶遇老校友正与母校师生亲切交谈……
(晚报记者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