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二泉月·读城

来鹤楼(民初宅第): 名士幻化成飞鹤

  “国保”来鹤楼,位于小娄巷27号,从27号西侧弄口牌坊入弄,行百米左右便来到弄底,左侧有两扇小门,为来鹤楼侧门,入门便见来鹤楼。

  到来鹤楼为什么不走正门走侧门?这来鹤楼,原正门在原少宰第内进,现少宰第已废,正门前已另有民房堵死。小娄巷27号入门的前面几进,为复建的少宰第,复建的少宰第后面的三进,就是原真建筑来鹤楼。

  进得来鹤楼,我们但见这楼现存砖木结构四开间两层楼(原五开间,后东边一间削去),坐北朝南,为典型的民国风格宅第。楼前有院,置花草树木假山,院西有圆洞门二,一通附房,一通后院。一楼铺设方砖,西式圆形嵌线泥墁(上原有吊灯,内原存雕花大屏)。全楼南向一式落地长窗;楼上长窗后有栏杆,栏杆后是走廊,走廊后居中三间为大厅,原置“来鹤楼”大匾,东西向二房原为卧房、书房。楼后为后院。这楼前承原少宰第前部,后托原少宰第后部通小娄巷。

  来鹤楼为什么列为“国保”?楼不在高,有“仙”则名。

  这楼址前身,是孙氏状元府少宰第的藏书楼,藏书楼建造时曾飞来一只仙鹤,于是名楼“来鹤楼”。规模宏大的原少宰第现在虽已消失,但这来鹤楼可是追思当年原少宰第藏书楼的宝贵遗址啊!

  这来鹤楼,在原少宰第藏书楼遗址重建,虽为民国初年建筑,但建筑颇为精致,前后花园,又称双锡山房,孙氏族人称之为“洋房里”,画坛名家胡汀鹭、吴观岱还特地为这楼画过画(不知这两幅画现在流落在何处?)。

  这来鹤楼列为“国保”,重要原因是——楼主孙揆均,孙继皋九世孙,是清末民初文采翩翩的文士,驰名海内的名士、肝胆许国的国士。

  孙揆均,又名道毅,号“寒厓”。他生出少宰第,是遗腹子;十岁时母亲侯氏又亡,后来随兄嫂生活;十三岁时,师从无锡名塾师龚春帆;二十二岁时,每晚必与吴稚晖、廉泉(表弟)、俞复等一聚,在城中崇安寺春源茶社的晚红晴翠楼品茗,谈经论史、指点江山、慷慨激昂,常常引得邻座惊怪,时称“春源党”;二十四岁时,负笈江阴南菁书院,名列江南“彬彬文学之上选”。

  二十九岁时,孙揆均赴南京应江南乡试中举,三年后任内阁中书、军机章京。其间,他曾参与“公车上书”,签名上书的无锡、金匮两县举人有孙揆均、吴稚晖、廉泉、俞复等九人。

  一九O二年四月,孙揆均三十七岁,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附设的宏文书院(专收中国留学生)。因驻日公使蔡钧拒绝保送自费留日学生入陆军学堂,吴稚晖、孙揆均等与蔡钧发生冲突,吴、孙二人入东京监狱,后被驱逐出境,史称“吴孙事件”。这是中国留日学生的第一次学潮,从此,孙揆均转向支持革命。

  壮年的孙揆均,为革命到处奔波,以“廉介性成”驰名。宣统元年(1909),孙揆均四十四岁,光绪帝胞弟载涛、禁卫军协都統良弼等,拟起用孙揆均任要职。这时的他,家境十分窘迫,却避而赴甘肃兰州督署任小小文吏,以丐食免死。

  晚年的孙揆均,更是清廉耿介,习久成性。民国十七年(1928),民国定都南京,孙揆均六十三岁,任江阴县县长;数月后辞职,调任中华民国大学院秘书;后大学院恢复教育部,任教育部简任秘书多年;退公职后以鬻字为生。民国三十年(1941年),孙揆均七十六岁,病重中书陆游《示儿》诗,农历六月初六(6月30日),病逝于无锡。

  孙揆均,梁溪名士,文坛耆宿,诗书俱佳。他写得一手铁画银钩的瘦金体,瘦细峭硬,清俊苍秀,在民国书坛颇有声誉,乡人以求得孙字为荣,家乡风景名胜处留有他不少墨宝。

  呜呼!先生四绝:人绝,行绝,诗绝,书绝!先生乃一代肝胆国士,先生对家国的担当是何其感人啊!

  各位朋友:我们在这来鹤楼中盘桓,迷蒙中,孙揆均幻化成了飞鹤。你看,在清末民初的乱世红尘中,它是那么清高、文雅、廉洁、耿介;你听,在清末民初的漫漫长夜中,它的鸣唱是那么激越、清亮、震撼人心,催人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