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8版:二泉月·市井

木匠岳父

  | 迟悟 文 |

  “木龙木龙,蹲在高山几千年,今天请你登龙位,富贵荣华万万年……”过去宜兴盖房子上大梁说的喜话,现在乡下会说的只有我老岳父了。

  岳父的这个能耐,我还是看到宜兴电视台拍摄的地方“古董”系列纪录片晓得的。过去农村盖房子是一件非常大的事,特别是上大梁,除了选好日子,买糖果糕点,办酒席,还要说喜话。电视台想拍这几乎已失传的,风趣、喜庆,带有地方特色的“喜话”,听人介绍找到了曾做过木匠的岳父。一交流,记者非常意外,眼前这位看上去近八十的瘦小老头,能把上梁的“喜话”从头说到尾,什么 “一滴水东方甲乙木,快快出个沉香木;二滴水南方丙丁福,甲乙双方喜又乐……”滔滔不绝。后来采访视频放在宜兴论坛上,用的标题是《膜拜!瞧瞧咱们大宜兴的“铁齿铜牙”》,一下子火了起来,当天点击率破万。从来不上网、从来不喜欢谈论自己的岳父,一下子成为名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岳父十几岁到宜兴丁蜀镇一个造船厂学徒。那时造船全用木材,岳父的父亲是厂里的大师傅,也是里面的头,安排他跟一个手艺最好的师傅学徒。因为手艺好的师傅要求高,干活苦,学得到技术;要是现在孩子进单位,家里若有关系,左打招呼右打招呼肯定会安排一个轻松点的岗位,但过去老人不这样认为,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学一门技术比什么都重要。

  就这样,岳父成了木匠。年轻时的他长得精干,也很机灵,干活不偷懒,遇事爱捉摸,招师傅喜欢。手艺学得很快,没一年,师傅有很多活就放手让他单干。

  我一直认为过去做木匠,箍马桶是最难的。想想那么多木片整成椭圆形,箍在一起,做到滴水不漏,还要一次又一次负荷一个人排泄时的压力,多么有难度。岳父告诉我,这与造船比是小儿科。造船的难度不是做得不漏,而是客户要几吨的船,能做出装几吨的船舱。超了,往里贴木料赔钱,少了,客户不买单。当时,没有仪器检测,全凭木工经验和手上功夫。

  岳父掌握了这个“绝活”,一块块圆滚滚木料在他手上拼成船,正好是客户要求的承载吨位。“文革”期间厂里不做了,出来给人做家具、造房子,凭在船厂学到的技艺,成为这个行当的一方翘楚。那时穷,肚子吃不饱,岳父凭着漂亮的手艺,吃喝不愁。到哪家做活就成为哪家的座上客,有酒有烟,开工收工主家还要摆上六七个菜,喝个开工、收工酒。据说,一次收工酒,边喝边打量屋里刚打出的五斗橱、大衣柜、八仙桌,主家非常满意,就等着这些家具给儿子娶媳妇呢;喝开心了从中午到晚上,与主家喝了四斤多烧酒。酒虽是自己家酿的土酒不贵,但是纯粮食做的,度数也不低于50度。

  能吃能苦,是岳父那个年纪的江南农村人特点。不过岳父比其他人多一个特点:爱钻研。因此岳父会得很多,除了木工还会烧菜。请岳父造房子上梁,梁上好,说完喜话,岳父围起围兜,拿过菜刀砧板,成为厨师。这样请岳父做木工的人家,请厨师的钱便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