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梅实验小学创办于2009年,今年刚好迈入办学的第十个年头。“原先锡梅实小是梅村实验小学分校,在2017年8月独立建制。”吴建亚校长介绍说,“一直以来,为了让孩子们‘上好学’,我们努力探索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引入多方资源让课程更丰富
“学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办学理念,站在教育人的视角上,我们努力争取一切资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吴建亚摊开一份每月志愿者课程的安排表向记者举例道,“最早的时候,校外企业志愿者入校给孩子们上课是一种比较零散的形式。企业一方面希望通过这种讲课锻炼新员工的沟通表达能力,也在践行着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我们通过和康明斯公司沟通,在乐助社工的协助下,从2017年开始,每月志愿者课程有了系统的规划。”现在的志愿者课程普及到全校六个年级,而且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主题,有安全、环保、能力、礼仪、国学等主题。课表上清晰地列出了每个年级志愿者入校授课的时间,以及教授的具体内容。志愿者老师不仅走进课堂,还带着学生到户外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动手制作蒲草包净化池塘,向生态池投放鱼苗,学生们在身体力行地参与活动后,收获了知识与快乐。除此之外,学生们也从志愿者课程中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精神的真谛——学会给予。“四年级有一个班的学生,在了解到贵州一所乡村小学的孩子因为没有床铺只能睡在地上。他们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为贫困的小伙伴购置床铺。”
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
两年前的4月,吴建亚校长收到了一封从门缝里塞进校长室的家长来信。信中叙述了孩子入学就读后一系列的改变,表达了对学校老师由衷的认可。在吴校长心中,着眼于未来培养的并不只是学生,老师同样需要一起成长。2018和2019连续两年,锡梅学子获市十佳小院士。荣誉的背后与学校老师每两周开设一次的走班综合课程密不可分。56个课程项目,都由老师自主申报,在日常的教学之外他们也努力地发掘自己的兴趣特长。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午间锡梅校园里经常有琅琅书声传出。这股“国学热潮”最初源自家长志愿者在周末自发组织的德慧智公益国学班。为了扩大国学教育的受众面,向锡梅所有孩子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学校制定了每天午间齐诵10分钟,回家后家长陪同诵读10分钟的国学推广计划,午餐时间的校园广播也开始播送国学经典朗诵音频。负责老师还根据每个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心挑选了《德道经》《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中庸》和《大学》六部国学经典,推荐给他们诵读学习。日复一日的经典诵读把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刻在了学生的心上,很多陪伴诵读的家长也表示,“不再需要苦口婆心地说教,道理就蕴含在其中”。
一封封信构筑最美风景
吴建亚校长告诉记者,锡梅实小有一个特别的信箱,名叫“锡梅最美风景”。这个创意最初源自德育处收到的一封感谢信。在信里,一位街边售卖制作编织手工艺品的老人,讲述了锡梅学生马俊对他的关怀与帮助,并真诚地表达了谢意。当德育处沈明老师问起马俊当时是怎么想的时候,他只是憨憨地笑着说:“我也不知道,当时看老爷爷很可怜,我就想这么做。”以此为契机,沈明在全校升旗仪式上拿出贴有“锡梅最美风景”的信箱,鼓励全校学生,要带着爱的眼睛,去观察、去发现身边的“最美风景”,及时把它写下来投入这个信箱,让自己的“幸福存折”变得越来越丰厚。
去年末新吴区党建创优实践项目交流会上,锡梅实小作为唯一的学校党支部代表汇报了“特别的爱·你”特殊学生养护项目。为帮助这些“苗苗宝贝”,学校通过专家介入、老师辅助的模式,对“苗苗宝贝”及其家长进行心理疏导。除了点对点的辅导,学校还确定了自信、乐观、沟通等十二种幸福成长能力,四位心理教师根据能力目标精心地创编课程,开展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越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