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秋季入读国外院校的中国学子,离走出国门、赴国外求学的日子越来越近。作为“过来人”,已经在国外读书的学子提醒即将赴国外留学的学子,并非通过语言标准化考试到国外后就不会存在语言障碍。初到国外留学的学子的尴尬经历如何避免?如何在短时间内跨过语言这一关?听听“过来人”怎么说。
●表述不当带来尴尬
王君艺在英国杜伦大学读研究生。她在日常生活中,因为语言表述不当而导致的尴尬经历并不少。“有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天气很热,我就说了一句‘I'm so hot’,发现大家都在笑我。后来才反应过来,因为主语说错了,所以表达成了‘我很性感’。”她顿时觉得尴尬不已。
口音问题也是学子跨过语言关的一个拦路虎。马志山在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完成硕士学业之后,继续在该校攻读博士。他说:“刚到埃及没多久,有个中国同学生病了,下课后我和另外一个中国同学陪他去医院看病。虽然学习了标准的阿拉伯语,但在问路时还是不怎么顺利,因为当地人大部分说方言。到医院后,有些详细的症状,我们都无法清楚地表达,刚好书包里有上节课用的字典,我们就在医院里,一边翻字典,一边向医生描述症状,十分窘迫。”
●多开口说多沟通
马志山学的是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在出国留学前,他就给自己设定了目标:到埃及留学,一定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语言环境,增加交流沟通和语言锻炼的机会。硕士一年级结束后,马志山意识到,仅仅在校园里学习,练习语言的机会还是太少,于是决定开始自己的“实习之路”。他在天津电力建设公司驻亚历山大的项目部实习5个月。除翻译项目部的文件之外,他还会和工程师到施工现场与当地工人沟通、协调相关问题;陪同中国项目组经理到亚历山大电力公司进行洽谈、商讨线路问题的解决方案。“实习的这5个月,在与各方沟通的过程中,我的阿拉伯语水平有了质的提升。”马志山自豪地说。
经过两次实习,马志山总结出了自己的语言学习心得。“一定不要太过含蓄而不敢与当地人交流。要大胆地开口说,主动为自己争取沟通交流的机会,只有多说、多练,口语水平才会提高。”
●把课堂当做语言练习场
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与外国学生交流、讨论的机会,也是一种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王天宇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学习,因为文化差异和生活观念不一样,他很少会主动融入当地社交圈子。在他看来,利用上课的机会,也可以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和王天宇一样,在韩国嘉泉大学学习的孙滢坼非常珍惜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机会。“自由讨论时,老师为了避免每个小组都是来自同一个国家的学生,还特意调整了座位。在韩国文化阅读课上,我的中国舍友就跟她的韩国同桌成了‘好闺密’。”孙滢坼笑着说。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