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遛娃”之际“遛”不得神

  本报26日A5版《商场变身遛娃地 全力“抢娃”推高人气》一文,报道了亲子业态渐受青睐,各购物中心通过举办DIY活动、暑期课堂以及一站式游乐活动,上演“抢娃”大战。指出热闹的背后,这种将孩子“散养”的方式有隐患。

  其实2016年8月2日本报《儿童游乐设施安全谁来管?》一文,就对综合体游乐项目安全情况作了调查,当时的关注点在于发现室内儿童游乐场未制定强制性卫生标准法规。

  所以对于综合体方面来说,推出儿童娱乐项目时一定要考虑周全,它不该只是一种“锦上添花”式的商业行为,承载的社会责任一点也少不得。尤其是暑期,更不能掉以轻心。不能满足于设施安全性和消防安全性无虞,不能仅止于“在危险区域加上安全告示”和难免力有不逮的“保安巡场”,而应在相关项目设施、玻璃护栏、自动扶梯、旋转门等方面加大技防和人防的投入,力避盲区,将隐患排查形成长效机制。否则一旦稍有闪失造成事故,那么“宝贝经济”就不是一种竞争力,而是对商誉的一种杀伤力了。另一方面,对家长而言,但愿“遛娃”只是戏谑说法。因为“遛”的意思是慢慢走。“慢慢”意味着一种放松的状态和轻松的心情,一旦和孩子“同乐”过于投入,或缺乏足够的防范意识,潜伏着危机的轻忽就会随之而来。

  只要多留意社区、媒体等渠道,其实孩子暑假的好去处并不少,相较而言,到属于人流密集型场所的城市综合体去“轧闹猛”不算亲子的上佳选择。当然偶尔为之也无不可,但相关“功课”必不可少,如尽可能不要让老人单独带孩子去,若碰上一时无暇顾及孩子的情况要有预案等。

  本报27日A7版《无锡火车站有位眼尖心细的“福尔摩斯”》中提及,无锡火车站太湖明珠雷锋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一年能“捡”到30多个孩子,寻人过程都很揪心,所幸孩子最终都平安回家。这个范例之于家长和综合体业者的意义在于,守护孩子,不仅要有眼力、脑力这样的技巧,关键是倾注真情。“遛”并不足取,“手牵手、心连心”的温暖才是无可替代的,才是带给孩子快乐和安全的正确打开方式。 (周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