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气逼人的七月,东林小学校长武凤霞在处理学校各项事务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办公室里一叠厚厚的各类教育论文上可以看到长长短短的心得批注,前不久她讲述自己从教经历的《为祖国培养有道德、有能力、有担当的人》一文发表在全国核心期刊《人民教育》上。作为一所百年老校的校长,武凤霞的理念就是要办一所“承继历史文脉,面向未来发展”的学校。
“东林市”创新实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德育是塑造心灵的工作,东林小学一直本着“德育为先”的理念,通过一系列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校积极研究东林文化,重构办学史上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东林市”,着力打造新的德育特色品牌。在今年上半年便对“东林市”组织网络进行了重新架构,设立了文化研究、美好环境建设、规则意识培养、学习能力发展、信息意识提升、生活能力促进、自主发展激励七个中心。“这些中心的干事都由学生自主申报,竞争上岗。”武凤霞介绍说,“像文化研究中心会带领学生了解东林的历史文化,发现学校的精神实质。孩子们曾以东林八君子、历届杰出校友为原型,设计了东林人物系列扑克牌。活动号召、设计、绘制成稿后,他们还利用网络组织全校师生进行了投票,确定了最后的牌面。”
下学期开始,学习能力发展中心的各年级委员将组成团队,对作业是否适量进行班级间横向比较,比较结果向老师及时反馈,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控布置作业的度。同时,他们将抽查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作业的书面情况、完成准确率、是否及时批改等方面。还会对期末考试、单元测试等进行数据分析,制作正确率分析报告。
武凤霞认为:“‘东林市’就是一个模拟的小社会。希望各个中心的小干事员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东林市’的发展出谋划策,更好地引领东林市民的成长,同时,也使自己得到锻炼与提升。”
探究式拓展课程引领学习走向深入
东林小学新近编著了一套三册的东林渊源探究读本,丰富翔实的内容让学生感觉新鲜又有趣。武凤霞希望通过落到实处的课程打开孩子们的视野,去了解他们感兴趣的方方面面。
除了每周五以“发展多元兴趣,提升闲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东林俱乐部活动,学校计划另辟时间进行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学习。“由骨干教师发起研究项目,召集不同学科的老师参与课程设计。”武凤霞举例道,“比如五年级美丽中国课程,下面就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小课程研究方向,美食、山川、古镇、茶文化等等。打破班级和年级的限制让学生选择参与项目,两周举行一次活动。上一次活动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探究,下一次活动就可以换成美术的角度去实践。把原本粗浅的认识,逐步带向深入。”
灵活的要素让课堂活动更丰富有趣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经历、多体验,逐步在新的学习方式下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东林小学积极开展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小学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探索”的研究。老师们认真梳理了统编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归类后进行了递进的系列架构,确立了每个年段的基础要求。学校在语文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中确定了分享聚焦、立体研讨、迁移运用、反思重建的四环节教学流程。
“这四个要素并不是希望教师在课堂里‘按部就班’,顾及方方面面。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选择其中几个要素,也可以调整顺序,创造性地对教学进行取舍和拓展。”武凤霞说,“面对不同的课文,老师的课型风格也可以有变化。语言文字优美的《桂林山水》可以采用朗诵型的教学,通过诵读体会其中的美感。人物形象鲜明,充满矛盾冲突的《将相和》则可以采用表演型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培养有感情地说话、肢体表达、团体合作等能力。”
如何开展各要素的有效组合,提高课堂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是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这也将进一步推动教师对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正确认识和对素养表现型教学的清晰理解,改造教学思维、重塑教学文化。
(越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