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构仅仅服务住养的老人,导致“产能过剩”;居家和社区养老发展相对滞后,老年人的需求又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养老机构,和居家、社区养老如何结合,结合点又在哪里?锡城的养老行业内已在悄悄地试点两者共融,从目前来看,反而有利于养老行业做大做强。
送能量
花50万元资助7大助老项目
8月1日,位于新安的耘林生命公寓定制了蛋糕,庆祝该项目运营一周年。在这一天,同时发布了“耘林乐老基金会助老计划”慈善项目,与7家社会组织签约。耘林生命公寓前段时间就发出了“英雄榜”,准备出资50万元资助多个为老服务项目。经过7月15日的慈善项目路演,来自无锡各地的15个公益组织纷纷亮出绝招,最终有7个项目脱颖而出。这些项目分别是:“溢心相伴”社区重症失能老人心灵呵护服务项目;绿生活红夕阳耘林乐——空巢、高龄、半失能老人关爱项目;为失智老人提供音乐治疗服务项目;为独居老人开展社区服务项目;倡导“乐活耘林,爱在流动”老年人艺术素养提升计划项目;“润心暖巢”钱桥街道留守空巢老人心理关爱项目;为困难老年聋人开启“第二人生”——暖心关怀系列文体服务项目。
原以为这些项目都是为耘林生命公寓打造的,但仔细观察发现并非如此。有的项目服务于经开区太湖街道瑞星家园社区重症失能老人,有的服务于钱桥街道5个社区中的空巢老人,有的服务于梁溪区境内的独居老人。其中实施地直接为耘林生命公寓的仅有“感知节气,美在耘林”传统文化进社区助老计划。
江苏耘林养老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总裁张雪松表示,耘林乐老基金会是几年前成立的,注资500万元,与公司的发展理念密切相关。这次资助各类助老项目,是希望通过慈善募捐,为公益项目注入资金,扩大社会服务组织为养老服务项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并掀起助老热潮,共建爱老、敬老、助老社会氛围。
请进来
养老机构内的中医馆辐射周边社区
8月2日,锦辉中医养生馆正式开业。有人发现这家中医馆位于五爱北路附近某养老公寓的二楼,以为仅对养老公寓内的老人开放。试运营期间,在附近上班的顾女士就来体验了针灸理疗。她表示,起初对这样一家一级资质的中医馆持怀疑态度,但有朋友来体验过,觉得非常不错。她患有失眠等问题,抱着调理身体的目的来试试,结果第一次就觉得浑身轻松。她每周针灸一次,如今失眠问题基本解决了,现在这里也可使用医保卡,她准备再巩固一段时间。
当天,棉花巷社居委书记陈蓓也特意来到现场,为居民争取到了一些体验券。养生馆也在考虑,每月定期设一个开放日,为周边居民提供免费的艾炙、推拿等服务。陈蓓表示,这幢大楼集养老、护理和中医医疗于一体,居民的关注度很高。很多老人不愿去远郊入住养老机构,希望离子女和原有居住地近一些。开业后,社区还和养老机构商议过能否让社区老人搭一下伙,作为居家养老的一个助餐点。后因老人大多有送餐的需求,机构暂无能力提供这些服务而作罢。机构大厅里有空调,每天都有老电影展播等活动。陈蓓表示,老城区活动场所实在有限,机构的地下乒乓室之类正在建设,他们希望未来也能低偿或无偿向居民开放,毕竟周边社区的老人最有可能成为这里入住的客户。
而开在金匮苑小区里的金匮养老院,从一开始运营就向社区居民开放。小区居民可以到养老院参加活动,也可在养老院里搭伙,有两位老人长年在养老院解决一日三餐。相比于一些居家养老助餐点每周五天的中餐服务,一周七天的三餐服务更加到位。前不久,有老人还因此给他们送来了锦旗。在新吴区的旺庄养老院,他们的乐龄配餐中心为周边数百位居民提供助餐服务,扩大了养老机构的优势。广瑞路街道的老年助餐中心,不仅面向老年人,附近的年轻居民也能前来就餐。这一做法保证了助餐中心的人流量,也使助餐点能“活”下去。
有意义
共享时代让助老资源流动起来
在耘林生命公寓的共享大厅里,所有的市民都能去吃饭、看书、参加各类活动,包括使用这里的游泳场馆。老人们一日三餐都可在此解决,一对老夫妻介绍,他俩每月的伙食费是1500多元。最近正值暑期,附近小区的居民带着孩子在共享大厅里做作业,顺带吃了早饭、中饭和晚饭。饭点的共享大厅,人头攒动。据了解,共享大厅的餐饮这块,目前仍处于贴钱状态,但全球的生命公寓都有共享大厅。张雪松表示,这是基于对老年人的心理研究,发现他们不光需要解决衣食住行,也不光希望身边只有老年人,他们害怕被隔绝,渴望有社交生活,渴望与年轻人接触,喜欢新鲜事物。正如荷兰的生命公寓里,会免费向年轻人提供住宿,同时要求他们给老人提供一些陪伴类的志愿服务。与周边小区共享,与更多人共享,这是生命公寓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其吸引力所在。基金会的助老项目可以看成项目盈利后,担当起企业责任,与全社会的一种分享,增加企业的美誉度,也使项目更有活力。这次获得资助的溢点社工事务所的沈红卫表示,他们在瑞星家园的项目为一些重病家庭带去了帮助,也成就了一支志愿团队。但公益创投的资助期已满,项目没有经费就很难维持,基金会的经费是一场“及时雨”。
无锡市民政局社会组织处副处长袁芳表示,政府的公益创投资金由于政策受限,资助面有限,很多好的助老项目难以受资助。一些企业成立的基金会加入后,将慈善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而在上海等地,打破机构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泾渭分明之状,已取得很好的效果。社会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资源,养老机构也能释放自身能量,成为社会资源的一部分。两者的共享与流动,推动社会老年事业的良性发展,可实现双赢。
(晚报记者 黄孝萍/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