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乐龄

他如此享受老来之乐——

“贴钱”弘扬楹联文化 闲时著书修身

  77岁的马兴生曾是一名中学教师,在普通的岗位上勤恳教学,如今他把自己“离岗居家”的老年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与此同时,编书教学,发挥余热弘扬楹联文化。

  倾情执教三十载 闲来钻在书堆里

  “作为语文老师,上课生动是关键,作文教学是难点”,今年77岁、拥有38年教龄的马兴生曾在初中、高中、职高、中专任教,年轻时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不敢浪费一分一秒,他从不认为“半小时是微不足道的”,哪怕是零星的时间也充分利用: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学习教育理论,积累资料卡片;研究学生心理,付诸政教实践;将心得体会发表于各级报刊,与同行交流经验,县教研室为他出了专集《我的“下水”写作》。

  马兴生的生活在旁人眼里是颇为无趣的,自打年轻时,他就难得串门清谈,闲来就会钻在书堆里,他认为自己在失去了一些乐趣的同时得到的更多,“发现自己站得高了、看得清了,甚至发现学生更可爱、可教了”。

  平日无暇轻松 发挥余热编书忙

  马兴生退休前三年,正值锡山撤市设区之际,急需编写一本年鉴。由于他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被锡山区档案局看中,经区政府、教育局同意后,邀他参加了《2002锡山区概览》的编写工作。作为“临时工”,马兴生和其他在职工作人员一样日日到区政府“上班”,有人劝他“不要这么拼,马马虎虎隔天来也行”,但马兴生依旧一日不落、按时报到。

  由于工作兢兢业业,随后他又被调去编写《锡山区人文丛书》和《锡山区军事志》。《锡山区军事志》作为锡山地区第一部军事志,需要把民国和新中国的资料都进行汇总、筛选,按照志书要求重新编写,内容庞杂繁复,马兴生一点一点“啃”了下来,手动输入电脑。退休前后13年中,他主编、参编了锡山区和无锡市各类书刊30余种,近400万字,其中主编《无锡市锡山区军事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锡山区篇”。

  贴钱教学印讲义 举办沙龙扬文化

  “你是我在滨湖老年大学遇到最好的老师”,已八十多岁的学生茅宏修这样评价马兴生,退休后马兴生也曾拾起老本行,在滨湖老年大学教授诗词楹联,他诚心诚意、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让学员们为之动容,2011年获评全国楹联教学先进个人。滨湖老年大学没有教材,马兴生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需要自己准备,“外面打印讲义五角钱一张,起初每学期收十元讲义费,但一个学期至少要发七十张讲义”,为了方便学生学习,马兴生坚持使用讲义,由于在外打印开销颇大,一段时间后他自己购买了一台打印机,并且取消了讲义费,贴钱教学。第一年开班时学生不到二十人,当他离开时,学员已增至四十多人。“陪我们一直讲下去”是当时许多学生的共同心愿。为此,去年9月学生自发组织了滨湖文化沙龙,这个拥有15名成员的沙龙以微信群为主要载体,作为老年大学课堂的延伸,每月拟定一个主题作诗,马兴生就在群里一一进行指导。不时还会举行线下活动,马兴生将学员们所作的诗汇集成册,并写上批注意见,集中交流。

  虽是教的老年人,马兴生也不敢松懈“吃老本”,他家中长台上摆着厚厚一摞订阅的《中华诗词》,“我要紧跟形势、常学常新,才能带着学生与时俱进”,马兴生表示,年轻时为生产大队出黑板报、农忙时做快报,书写已形成半生的习惯,“年轻时的本事能派上用场,能为社会继续奉献”是最让他开心的事情。

  闲时著书《三余集》 老来乐居“四余斋”

  闲时著书《三余集》 老来乐居“四余斋”

  退休前,马兴生把1987年以来发表在各级各类报刊上的文章以及在县级以上交流或得奖的论文,汇集成册,出版发行了《三余集》。所谓“三余”,取自三国学者董遇云之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时之余。”,告诫人们要珍惜冬季、晚上、阴雨天这些业余时间,而在马兴生看来还有第四余——“老者,人生之余也”。“年老退休、离岗居家,正是整个人生的空余时间,这段完整的时间也许有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思及此,他将家中一个房间冠名为“四余斋”,并决定余生在此地读书作文修身,安享老来之乐。

  (晚报记者 陈钰洁)

  链接

  讲最美家乡事,评最美家乡人。今年6月,本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发起2018“最美家乡人”评选活动,面向无锡征集您身边的温暖和感动。只要具备勇敢、正气、担当、热心、自强、诚信、慈孝、友爱、情义、敬业、仁爱、善良、文明、友善、大爱等美德和品质,只要是能温暖到您的凡人善举,都有机会获评无锡“最美家乡人”称号及获得正能量奖金2000元。随后本报还将从中挑选突出案例,参与全国评选,获得全国十大“最美家乡人”称号者,累计可获得正能量奖金10000元。参评“最美家乡人”活动,您可以自荐也可以推荐他人,本报征集报名热线为88300000,也可通过新浪微博、微信搜索“江南晚报”推荐和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