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子伟 文 |
1978年12月20日,梦寐以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终于见到了。
我没有马上去转户口,不转户口,可以继续留在生产队当农技员、记工员,可以天天出工拼命赚工分,因为要养家糊口。时隔40多年,我至今还清清楚楚记得罱河泥这件事,连续几天罱河泥,有点力不从心,一不小心,掉到冰冷的河里,游上岸,飞奔到家,换好衣服,继续罱河泥。还自己安慰自己,这就是“否极泰来”。当时,村里人都知道我考取了大学,都叫我“大学生”,劝我“在家歇歇吧”。
我真的“歇”了一天,和新涛、耀中相约去看看我们的大学。我们仨,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同学,又一起考取了同一所大学。我们是一路步行而去,走了两个多小时。当看到“无锡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校牌时,我们兴奋得手舞足蹈,这就是我们未来的“大学”。
“大学”掩映在绿树丛中,一溜平房,庭院深深,古木森森,十分幽静,是读书的好地方。原来我们考取的是江苏师范学院苏州地区大专班,因为是扩大招生录取的,所以,我们的“大学”就是无锡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进修学校与当时的无锡县中毗邻,后来,我们就把我们的“大学”戏称为“杨市大学”。120名学子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的大学生活,彻底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1978年12月27日,我没有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到派出所办理了户口手续,并把上大学的消息告诉了队长,还说要请队委干部聚一聚,吃一顿。队长欣然答应,还马上叫会计去买了钢笔、面盆、毛巾等物品送给我。依依不舍地对我说:“到了大学,好好用功,将来会有出息的。”
下午,就在自留田里干活,把一担担大粪挑到自留田,还把家里的一担担猪粪挑到生产队的大粪池里。
第二天,我和新涛、耀中各自挑了一担生活用品,从玉祁步行到杨市,开始了一生中最珍贵的大学生活。从此告别了12年的生产队里繁重的体力劳动。
到了大学,立马参加军训。白天列队训练,晚上是夜行军,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穿行在乡间的小路上,现在回想起来,还感到特别有意思。军训结束,就放寒假。寒假里又到乡镇企业去打工。后来,放了暑假,又是打工。
“老三届”考取大学以后,与如今的“天之骄子”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对1977年和1978年考取大学的“老三届”来说,那段时光,同样是那么值得回忆,是那么温馨,那么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