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的在三尺讲台上引经据典、有的在生意往来中侃侃而谈、有的在报刊上妙笔生花……退休前,他们是各行各业的螺丝钉;退休后,他们站上了同一方舞台。这支团队来自夕阳红老年大学的微电影表演艺术班,由三十余人组成的队伍在四年时间里逐渐分化出“摄影、编剧、演员、音乐制作”等多项专业工种,更有成员一人身兼多职。当舞台的镁光灯映照在脸上,这群年龄从50岁到75岁的老年人是如何开启人生下半场的呢?
耳顺之年重拾少年乐趣
“微电影表演班是夕阳红老年大学一张闪闪发光的名片,是锡城老年大学的首创,在江苏省老年大学中也属罕见”,作为最初的发起者,盖奇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2015年对于盖奇而言是特殊的一年,60岁的她在这一年决定把手上的生意全权交给下一代,以便开启人生下半场的圆梦之旅。盖奇不无遗憾地介绍,年轻时,八一电影制片厂曾到她所在学校招生,她幸运地拿到了两个珍贵名额之一,但由于家庭原因,最终没能成行。
正式退休后,她与身边的好友一合计,决定在老年大学举办首届微电影表演艺术班。一方面,用微电影留住自己人生中的美好瞬间;与此同时,在表演中体会多样人生。2015年,在夕阳红老年大学的支持下,微电影表演艺术班正式开班,盖奇成了第一任老师。
“表演是一门综合艺术,小品中囊括了说、唱、跳,对于老年人来说要从零开始组建一支多元化的团队较困难”,微电影表演艺术班作为无锡市老年大学中的首创,没有经验可供借鉴,第一年的路走得十分艰难。第二年,机缘巧合之下,盖奇请到了无锡市滑稽剧团国家一级演员蔡九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团队逐渐步入正轨。
耐心打磨创造“潮”作品
团队成立第一年编排的节目《邻里情》获得了市级奖项,登上了2016年无锡市老年春晚的舞台;2017年,《南北一家亲》从众多竞争节目中脱颖而出,这批人再次站上了无锡市大剧院的舞台;第三年携自编自导自演的《爱心餐厅》,他们又一次出现在观众面前。不断挖掘生活中的创意和灵感,每一年他们都交上诚意满满的作品,期望为无锡市民的“年夜饭”增光添彩。
盖奇用“爱好融进了细胞里”来形容她对表演艺术的喜爱,虽然不是专业吃这碗饭的,但她始终以专业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团队。据了解,一台超过二十个演员的大型项目需要排练小半年,在秋季班开学时,他们就已在酝酿新年时要奉献给观众的节目。
“针对每个角色,老师都要一对一进行辅导,从形体、眼神、台词进行‘私人定制’,这在其他班级是较少见的”,盖奇介绍,最初有一名演员一句台词总是说不到位,排练时讲了二十遍都讲不好,上台之前一度练到流泪,甚至想要放弃。在大家的鼓励声中,她最终克服了障碍,走上舞台,没想到演出效果出奇地好,她的一句词成了全剧的亮点,也成了她个人的标签,每当熟悉的人看到她时立马就会想到她的那场戏,“辛苦和眼泪最后都磨成了掌声和赞美”。
镁光灯照出人生精彩
“原本是释放天性玩一玩,没想到这一玩就玩出了名堂”,当镁光灯照在脸上,这些走在路上很普通的人,开启了属于他们的光辉时刻。盖奇表示,出去表演时,总听到有人问“你们是不是专业演员”,能一次次登上大剧院的舞台,原创的小品《上海说唱》甚至在江苏省的比赛中也曾获得不错的名次,“草台班子”走到今天是盖奇没想到的。
四年的打磨与锤炼,时光在演员的面容上留下了痕迹,更大的改变却在他们的举手投足间,从一个手势,到一个表情,甚至一个眼神,他们都在更贴近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盖奇介绍,好几位男演员刚来时很腼腆,跟人说话脸都会红,但在集体的氛围中一起排练学习,现在的他们又会说又能演,还能对同学进行指导。“如今学员们之间都是亦师亦友,在共同的舞台上锻炼了自己,成就了团队。”
“最初创办时只是想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最终却带动身边人玩出了幸福感和获得感,这是四年努力最大的成就”,依托于今天取得的成绩,盖奇正在谋划他们的未来。“希望我们能继续创造过硬的作品,挖掘出团队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养活自己的同时,带领团队走出江苏、走向全国。”
(晚报记者 陈钰洁/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