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原生态治理,湿地修复

洛社实现“水清岸美”

  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俗话说得好:乡村美不美,关键看治水。作为工业发展的大镇,近年来洛社镇深感建设美丽乡村须从治水开始。在洛社镇水系流域图上共有村级以上河道198条,约占惠山区河道总数的3成。面对如此大的体量,洛社镇迎难而上,相继探索出打造湿地、控源截污等方法。日前,记者对洛社镇治水经验进行了探访。

  打造“海绵乡村”

  “一举两得,这里有普通的绿化景观带的功能,而更多作用是一个海绵湿地系统,通过‘透析’的方法,河道水质得到了净化。”近日,福山村党总支书记徐明杰介绍道。在当地提起美丽乡村,老百姓都很羡慕福山村的村民,他们把村里小河与湿地打通,形成一个循环,小河水得到净化后重新流回河道,生态循环发展治水。徐明杰说,2016年起提出了海绵乡村的概念,因地制宜的治水方式效果明显。2018年造湿地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净化一条叫做邵基坝的断头浜。对此,67岁的福山村村民邵根南表示自己最有发言权,他就住在河浜岸边,曾经清澈甚至可以淘米的河水后来被污染了,经过治理,当初遭村民嫌弃的河浜,如今“清水穿村过,美景入户来。”

  站在洛社镇福山村邵基坝,远远望去,多个水塘互相连通、高低起伏,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邵根南说,晚饭后,村里的老伙计们三五成群惬意地聊天,这才是江南水乡该有的样子。记者了解到, 福山村共有12条河道,过去仅有2条河流水质达到三类水标准,而劣五类水质的河道达5条。几年前,该村把50多亩低洼鱼塘改造成可以蓄水的湿地,设计了数个池塘组成的“大海绵”,每个池塘具备不同的过滤功能,池塘里是一片片石子滩、茭白水田等,而最后的一个池塘里,已过滤过的河水通过溢流井回流到村里的河道,使每条河道的水质都保持在三类水以上。这块“大海绵”从去年9月启用以来,村里所有河道全部稳定为三类水质以上。

  乡村首创“人工潜流湿地”

  青龙桥河位于惠山区洛社镇张镇桥村,在未整治之前,这条河道又长又臭,周边污水、废水基本排入该河流,气温一旦上升,一股股刺鼻的气味就会随风飘荡,两岸村民苦不堪言。2018年,青龙桥河实施了水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河道清淤、控源截污、水生态修复等举措,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首创了“人工潜流湿地”治水方法,每天可以处理几十吨污水。

  “治水,村里就想用最自然的方法实现村民青山绿水的愿望。”张镇桥村党总支书记谢玲说道,河道污染在水里,但根子在岸上,这里是乡村,远离城镇,要想接通城市污水管网难度不小。为建设美丽乡村,经过集思广益,村里“人工潜流湿地”工程启动了,在污水进入湿地的第一道关口,布满白色砂石的地方植满了根系吸附力强的水草。街道河长办主任谈鸣鸣介绍道,这是利用了沙子、水草表面会形成一层生物膜的功能,用来吸收污水中的氨氮、总磷、COD,从而达到处理污水的作用。进入湿地的污水通过格栅井、调节池、厌氧池、高效复合生态处理系统等流程,每天可以处理30吨,从治水代价来看,只要隔2年翻一次砂,处理1吨水成本在0.1-0.4元之间,代价不大。“经过治理,如今青龙桥河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谈起身边环境变美这个事,村民梅孝菊眉开眼笑地说道,以前经常在河面上飞来飞去的水鸟又回来了,每天生活在这里,“心情舒畅的很。”

  谈鸣鸣说,今年洛社镇全面铺开58条村级河道创建,引进突出原生态治理、湿地修复等治本措施的福山模式,以更高标准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据悉,今年,洛社镇在锡澄运河、锡溧运河、直湖港、京杭运河等重点河道旁,建设了生态廊道、亲水步道、主题广场等,共计完成绿化多达几万平方米,不仅提升了河容河貌,还能有效防止垦种、违建等现象的回潮,防止水土流失和因垦种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

  (黄振/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