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文学

时光印记:一条街,见证一座城

  | 丁婧 文 |

  每个城市都有那么一条老街,成都的宽窄巷子、武汉的户部巷、重庆的磁器口、苏州的山塘街……这样的老街,有着一个城市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印记。在无锡,这条老街则非南长街莫属。南长街,见证了锡城的变迁,也成了锡城的名片。

  南长街是无锡最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南长街旁川流而过。因为这一段古运河罕见地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因此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

  流逝的光阴里,忘不掉的是什么?匆匆的背影、巷口的吆喝、街边的小吃……时代的节奏变化太快,记忆中的恬静,依然还是那条街。

  南长街,粉墙黛瓦,花格木窗。“雨巷诗人”戴望舒,用他的笔尖,划出诗意的江南。我走在方砖街道,凝望着枕河人家。

  嗅着丁香沁人心脾的芬芳。我听见了木屐从青石板上踏过的声音,如竹露滴雨,划过岁月的甬道。

  侧耳倾听,“嘀嗒”一声,雨滴落入了水中,荡漾一层层的涟漪。石桥下的流水,静悠悠地流淌着,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偶尔探出了头,瞧瞧这水天共一色的美丽景致。就在此时,一位戴着斗笠帽的船家,轻摆乌篷船,打破了水面的幽静,哗啦呼啦的拨水声穿透了水雾,飘散在小河的两岸了。船家娴熟的动作,摇曳着乌篷船,荡起的浪花,被狠狠地抛在了乌篷船的后面了,小船轻快地在河水里飞驰,正好似“船头一壶酒,船尾一卷书,钓得紫鳜鱼,旋洗白莲藕”。

  初夏,阳光和煦,清风柔软,现在的南长街正焕发出青春,散发出活力,呈现着缤纷。青青石板和布满青苔的石墙,静静地向往来的人们讲述时光的变迁。

  旧时,古运河中舟楫往来,沿河码头淘米、洗菜,石上棒槌捣衣,挑水运货,人头攒动,十分热闹。每当法国梧桐开始冒出嫩芽,春天就已进入尾声,夏天走在浓密的梧桐叶下,两边高大的树枝向当中接洽,几乎要遮住天空。

  夏日的夜晚,沿街人家搬出竹榻,摇蒲纳凉,顽童伴着夜话数着天上的星星进入梦乡。那时的河水能洗衣能淘米,夏天小伙伴们跳入河中野泳、吊船,天气闷的日子有人一网网地捞鱼,帆船从门前驶过,纤夫的号子伴着孩童走在上学的路上。站在窗前便如同人在船上,船行便如同人在河中前行的错觉。

  挑担收旧货换麦芽糖,两片铁器的敲击声引来无数小馋嘴,挑担的豆腐花、手推小馄饨最是好吃,嘭嘭的爆炒米一阵接一阵地飘香,不到天黑歇不了生意。

  1994年,地方政府对南长街北段进行了改造,拆迁一批工厂、商店、银行,拓宽了道路,并把两侧房屋翻建成仿古建筑。从2006年起,根据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规划,对南长街跨塘桥至清名桥段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

  道路改为小方块石路面,街道两侧房屋作了保护性翻建,都以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为主,整修如旧,保留了商业传统建筑群和刘鸿铎祖宅、周氏余庆堂等一批老宅。街上开设了很多家餐饮、旅游、文化店铺,吸引了不少市民和观光游客。

  同时,利用永泰丝厂旧址建造中国丝业博物馆,利用清名桥西侧的原清名桥小学和市文保单位坎宫救熄会和镇塘庵等用地,建造中国运河文化艺术馆。

  恢复了薛南溟故居,修建了清和茶楼、转角楼、矮脚楼面店、和平书场,扩建了南水仙庙。

  2009年,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批准,正式命名,在跨塘桥堍设立了吴良镛题写的街名巨石,街口建了“运河古邑”牌坊。

  华灯初上,桨声灯影,波光辉映,脚下的青石路蜿蜒向前。晚上的南长街跟白天相比,风姿绰约,我看着岸边的红灯笼,看着河里徐徐前行的船,仿佛回到了一幅独特清幽的古画里。

  夜晚的南长街,无处不渗透着现代时尚的气息。置身期间,人似乎混沌于当下和旧时。眼前那些被现代手法重新修葺一新的古老建筑展现出特有的风韵,不同时代的生活,不同时代的文化气息融为一体。

  此时,游客摩肩接踵,穿梭于各种特色的餐厅,这里有琳琅满目的小吃,香气四溢的烧烤,令人垂涎欲滴的撸串。老式的街道坐落着风格各异的各色酒吧。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环境、音乐、气氛还有酒精,让人打开胸怀,释放出心中的情感。“你在舟中游,我在水边留。美丽的好姑娘,是否向我在招手。春来春去又一回,莫让年华付水流。人面桃花去,白了少年头。月上柳梢好时候,人约黄昏后。在水一方的心上人,何时牵上你的手。”歌声飘散在方砖古街,聆听着悲欢离合,清名桥又在诉说一个关于江南小镇温婉浪漫的爱情故事。

  南长街沿岸的桨声、灯影、古桥、民居恰好构成了一幅天然的“民俗风情水上画廊”。而这些建设中竟然与无锡九三学社有着一段渊源。在南长街区建设之初,有一段时间民房空置,建设停摆。九三学社同仁秦筱青,及时向政府及相关部门建言献策,提出恢复南长街历史风貌开放古街的几点建议,促进了南长文化街区的顺利开发。我们相信,南长古街,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相反,岁月会让它历久弥新。

  如果你也喜欢斑驳的石墙、老旧的门窗、布满青苔的温润石板路……那么,就和我一起走进锡城南长街,去追寻古色古香的老街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