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文学

崇山关下

  | 乔延凤 文 |

  去年三月,我参加江西省横峰县的“秀美乡村行”采风,第一次来到崇山关;那次,正值下雨,雨水迷蒙中,崇山关笼罩着一片看不透的历史烟云。

  今年五月,我又一次来到了崇山关,这次天气晴朗;我特地离开了随行的众人,独自一个人,沿着贴山而修的公路,向着关外远远地走去,又按原路返回来,细细地观看、体验着崇山关的沉雄气势和今古感。

  它是徽饶古商道上的一处险要的隘口。

  出入隘口,就能够想象得到,当年的商贾、旅人、学子们,艰辛货殖,游学赶考,出没于这条曲折山道上的情景。

  每当战事来临,这隘口就会成为进攻与防守的关节,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扼守、夺取,都显得极为重要。

  南宋末年,元军南下,各地南宋的爱国军民,纷纷组织义军进行抵抗。

  谢叠山就是其中一位坚决主张、并用实际行动来抗元的人物。

  他是弋阳人,和文天祥同科进士,与文天祥同被誉为爱国主义的“二山”。

  他曾任过弋阳县令。元军向南宋步步紧逼,他不惜变卖自己的家产,招募义军,全力投入抗元战斗。

  后来,抗元失败了,他逃往了福建;最后,不幸被关押在元朝的大都,不受元朝的官禄利诱,绝食而死。

  崇山关就是当年训练抗元义军的地方。

  崇山关有座叠山书院,是谢叠山聚徒讲学的地方。据县志载,各地前来听讲、学习的人众多,这个书院名声远扬,所以又叫它“扬四海”。它是弋阳叠山书院的前身,可惜早年毁于兵火了,现只存遗址。

  本世纪初,年轻的方志敏,曾在弋阳的叠山书院里学习;谢叠山的民族气节,凛然正气,对于方志敏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爱国主义的情怀,一脉相续。

  我沿着崇山关下的公路,边走边思考,这些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怀,便在我的胸中久久地激荡。

  在崇山关下,我走了两个来回,不时还停下脚步,向关外、关内的方向远望。

  苍茫云海间,留存着天地间的一股凛然正气。

  后来,我回到了如今车来车往的崇山村口的大桥上;又从大桥右端的石阶向下,沿着曲折的小路而行,一直来到了桥底的河水边。

  我仰观着大桥,它沉稳而坚固;远目河水,它沿着弯曲的河道,一直向着隘口的方向,汩汩流去。

  ……

  回到崇山村,我询问了当地的一位老人,问他崇山关以前的面貌,这才了解到,村口这座公路大桥,是后来修建的,以前没有;原来崇山关的关口,就在我沿着隘口来回走的下方,那里下方的河上,本有一座木桥,桥上有专人防守。

  隘口那里本无公路,公路是削掉了一大块岩石山体后,才贴着削后的山体修建的。

  可见当年的关口要比今天见到的险要多了。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距这里不远处,就是葛源。葛源是方志敏当年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闽赣皖苏区的首府;可以想见,这里的军事位置有多重要。

  今天,这些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去,留下的崇山关,在初夏的清风中,默默屹立着。

  从村口过桥,向右边的皖饶古道方向再走不远,就是我们这次“五月雪作家采风”活动的一个地点——白果园了。

  白果园的创业者们,正为山乡面貌的彻底改变而辛勤努力着。

  在白果园的那株远近闻名的老白果树下,好客的乡亲们,摆出了他们养的土蜂的蜜,又拿出来他们这里特有的纯自然食品——柴豆腐,请我们大家品尝。

  我是第一次品尝柴豆腐,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听说过。

  这绿色的凝冻状的柴豆腐,是用一种叫豆腐柴的矮灌木的叶子、嫩枝,揉挤出汁水,加上稻草灰浸泡出的碱性水,形成均匀的液体,自然凝结而成的。它有消暑降血压等功效。

  真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中国的劳动人民,在与大自然和谐共生中,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这里的许多人家的门口,都挂着土蜂桶,养蜜蜂,不用到远处去放,他们住房的周边就是四季花香的蜂源,土蜂可以随时从蜂桶中飞出去采蜜。

  有的山里人家的蜂桶,还挂到了路口、大树下。

  这同样是一种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情景,人们从大自然中直接获取生活资源。

  最聪明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

  劳动创造了世界,这才是最可靠的人类知识。

  劳动不仅创造了社会财富,还创造了人类的精神产品,创造着人间美好的生活和安宁;同时,他们又要保卫好自己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关隘便是一道防守的关口。

  ……

  这样想着,再远望前方的崇山关,崇山关上的烟云早已散尽,在夕阳的余晖里,分外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