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乐龄

这种病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小心被误诊

肠子也会中风

  腹痛、腹泻、便血……提起这几种症状,相信不少人会想到肠胃炎或肠梗阻,殊不知肠道血管堵塞也会有如此表现。不过,多数人都知道脑中风,对于肠子血管被堵塞的肠中风却知之甚少。这种疾病发病者大部分是老年人,患者普遍有动脉硬化的问题,由于血栓的形成导致肠道血流不畅、局部肠壁供血减少甚至堵塞。

  腹痛、便血

  原来是肠子血管堵了

  78岁的袁阿婆患有冠心病、2型糖尿病多年,一天晚上,她被阵阵腹痛惊醒,随后拉了几次稀大便,以为是“胃肠炎”,起身吃了几粒黄连素。但重新睡下没多久,她感觉腹痛越发严重了。第二天上厕所时,还拉出了血便。袁阿婆赶紧来到无锡二院急诊就诊,随后被收入消化内科病房。

  医生很快为袁阿婆安排了腹部增强CT检查,发现她的结肠肠壁广泛增厚伴周围水肿,最终行肠镜检查明确为缺血性肠病,经过活血等治疗后很快症状好转出院。

  严重肠中风甚至会危及生命

  其实肠子的血管和大脑的血管一样,被堵塞了也会出问题,这就是肠中风。二院消化内科副主任王小云介绍,当肠子上的血管被堵塞时,结肠壁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就会引起肠道缺血,肠道“中风”的症状就出现了,肠子发生溃烂、坏死、出血,临床上也叫缺血性肠病。症状与肠道血管堵塞程度有关,轻则腹痛、腹泻、便血,重则还会引发肠坏死、腹腔感染危及生命。

  据了解,发生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普遍有动脉硬化的问题,如冠心病、高血压、某些全身性病变及血管病如糖尿病。他们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血栓,导致血流不畅、局部肠壁供血减少,甚至堵塞。常见的病因是血栓、栓塞、动脉硬化、血管炎、微动脉痉挛和低血压等血管因素以及肠内压升高、细菌感染、外周病灶侵犯等。肠中风以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较多见,占发病人数的40%-50%,首发症状就是突发剧烈腹痛伴腹泻,可为血样便,临床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由于急性肠缺血临床无特异性表现,容易和其他炎性或梗阻性病变相混淆,大多数病例直到肠坏死后才能诊断,误诊率及死亡率均较高。

  有些肠中风容易漏诊

  值得注意的是,缺血性肠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像袁阿婆这种突然出现的剧烈腹痛、腹泻、便血的情况就属于急性发作。而有些肠中风是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患者的腹痛可能不是突然而来的,感觉也不是很明显,等情况加重到医院检查,部分患者可能已出现了肠腔狭窄、纤维化等现象,发展下去就有可能演变成肠坏死和肠梗阻。

  专家表示,腹痛、便血和腹泻是缺血性肠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腹痛程度轻重不一,急性者表现为剧烈腹痛,也会呈钝痛、隐痛,多为一过性的,少数患者是持续性的疼痛,并且腹痛部位不确定,左下腹和脐周痛是比较多见的,同时会伴有明显的便意。慢性者腹痛程度各有不同,有时候仅仅只表现为餐后腹痛,诊断时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缺血性肠病治疗应以减轻肠道缺血损伤、促进修复为目的。慢性缺血性肠病的患者,大多可以进行微创介入治疗,恢复动脉血流、降低复发机会。急性肠系膜缺血常需要及时进行动脉栓子摘除术、肠系膜动脉血管重建及静脉取栓术等,争取恢复缺血肠管的血运,保留有生机的肠管。

  尽管如此,急性肠系膜缺血经及时治疗的死亡率仍高达50%-80%。因此有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现持续加重的腹痛、腹泻尤其是便血,按一般的胃肠炎治疗没有效果,就应考虑缺血性肠病,应尽早就诊。

  (晚报记者 蓝田 实习生 张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