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二泉月·文学

在游走与困顿中发现

  | 吴立群 文 |

  宜兴太华山区民望村的贾氏骨科,用中草药医治骨折,舒筋活血,骨折恢复既快又好。贾氏骨科以其娴熟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在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区广泛享有盛誉。我的家乡张渚镇茶园村与民望村只有一村之隔,村民均称之为民阳岕,仿佛熟人之间喜爱叫小名,村民一旦骨折,也都惯于跑民阳岕而非镇上或市里大医院。

  宜兴朋友日前赠我一套《宜兴文史资料》,其中有曹益民所作《太华民望骨科》一文。文章说:1920年,有位安徽韩姓老汉,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边行医卖药边乞讨,流浪到举目无亲的民望村,村民贾巧元见其可怜,收留了二人。相处久了,十分友好。

  走方郎中老韩有一套医治跌打扭伤的高超医术,能做到药到伤好。但是,他的秘方从不轻易授人。根据师傅遗嘱和生活感受,传授秘方必须做到“三个不”:不传授给财佬、不传授给心地不正之人、不传授给单传之人。老韩在贾家住了二三年,他看到自己儿子年龄小,又不识字,觉得贾巧元心地善良、待人诚恳,便把自己的秘方——药草、配方、治疗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民望贾氏骨科造福乡里,深得周边百姓信任,留下无数佳话。早在1956年,《新华日报》曾连续报道6次。为造福更多人,贾巧元长子、次子于1956年公开秘方。

  秘方由七种草药组成。细看之下,我发现都是小时候采摘过的野果、野花和猪草之类的,如我们称之为捕除果的胡颓子,形如猕猴桃,但小如老鼠屎,口感很涩;称为猪花藤的柴藤,现在城市公园里也很常见;还有称为冷饭团的盘柱南五味子,称为羊奶奶的狭叶山胡椒等。

  读罢该文,我有三点疑问。一是当年老韩传授秘方的条件较为苛刻,为何偏巧落到贾巧元头上?二是这些药草都很常见,为何这样的组合,就成了济世良方,老韩的祖师爷怎么就参透了其中的奥秘?三是从药理到人事,能给我们什么启发?

  关于第一点,曹益民的文章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关键是人品。礼失而求之于野。虽然生活困窘,是流浪汉,但老韩还是比较容易在游走中找到传人的,关键是贾巧元的善良品性使他得到了老韩的信任。关于第二点,我百度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结果发现有多种版本。有一种是这样说的:上古先民有病,但还没有发明医药。神农氏开始尝百草,体察百草寒、温、平、热的药性,辨别百草之间像君、臣、佐、使般的相互关系。曾经一天就遇到了七十种剧毒,他神奇地化解了这些剧毒。于是就用文字记下药性用来治疗百姓的疾病,我国的药医事业从此诞生。这是符合事物发展逻辑的,而且,不同版本不是说神话的不确定性,恰恰说明了是在广泛流传中的细节差异。至于最后误尝断肠草而死的结局,无疑极大地增强了神话的真实性。

  有意思的是,明朝创立《瘟疫论》的中医吴又可,也是一位走方郎中。其治疗瘟疫的达原饮,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组成(也是七味药)。《瘟疫论》载:“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至于后四品,乃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非典时期,全球恐慌,各国束手无策。此时,一名老中医想到了达原饮,结果,难题迎刃而解。至于吴又可是如何发明药方的,电影《大明劫》显示,他是在游走到一处瘟疫蔓延的村庄时,在窗口观察阳光中的飞尘时偶尔发现的。说到底,就是长期观察、思考、实践、辨别下的豁然开朗(历经极度困扰)。很巧,吴又可是我的近邻,吴县东山人。

  病理学上的探索,和人生哲学、人生道路上的求索,其本质如出一辙。由此,关于第三点,王阳明《传习录》给我以启发。书中说,陆澄向阳明先生请教如何通达天道的功夫。阳明先生指出: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嘴上能表达、心里能想到的学问,都是“下学”;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嘴上说不出、心里没法想的学问,才是“上达”学问。譬如种树,栽培、灌溉即是“下学”;树木日夜生长、枝叶繁茂,即是“上达”。所以,那些可以用功、可以言说的都是“下学”的功夫,而“上达”就包含在“下学”里。但凡圣人所说的道理,即便再精深、微妙,也都是“下学”的功夫。为学之人只要在“下学”上用功,自然能够“上达”,不必去别处寻找“上达”的功夫。

  这样说来,“上达”不是功夫,而是境界,是水到渠成。王阳明曾说:“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所以说,“致良知”是人生大智慧,但是,如果没有阳明先生数十年来游走四方的孜孜以求,没有流放贵州的极度困厄磨难,其个体智慧火花绝不可能成为照耀千秋的人类智慧之光。

  爱因斯坦说过:“自然界里和思维世界里有着庄严的和不可思议的秩序。”神农尝百草传说中又说:百草之间存在像君、臣、佐、使般的相互关系。可见,弄懂自然界的秩序,需要不断地发现,而弄懂了自然界里的秩序,人世间的事也就容易弄通了。这,大概也算是一种“下学”然后“上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