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二泉月·书苑

读《瓦瓮里的菜园》

梦里几度回故乡

  | 沈伟星 文 |

  大暑,气温连续多天高达三十九度以上,自然少了许多杂事的纷扰,正是闭门读书天。拜读李中林先生的新作《瓦瓮里的菜园》,顿时世界清凉了几分。

  《瓦瓮里的菜园》是李中林继《梧塍记》后的又一本散文集,里面所收文章近十来年散见于《羊城晚报》《扬子晚报》《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江阴日报》等副刊。其中《鸟飞的声音》发表后,曾被河南、福建高中预考卷作为供题作文。

  美国小说家福克纳说他毕生所写,不出他“邮票大小的故乡”。中林先生亦是致力写好“邮票大小的故乡”的专家!他的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历史随笔也好,都是写身边熟悉的人、事、物,一颦一笑、一鳞一爪、一言一行、一喜一悲,题材信手拈来,一花一叶、一针一线皆成文章,于细微之处见真功夫!

  《瓦瓮里的菜园》自然俯仰满篇皆是“故乡”的文字:小街叫卖声、檐头水、河埠头;有地域特色的菜肴、老物件;小镇上的店,小镇上的人。一粒粒珍珠串成珠链,中林先生用这些零碎的文字,组合成了江南小镇的一幅历史民俗风情画。

  中林先生布局谋篇匠心独运。书中内容大致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江南小镇的网鱼、捶衣等生活片断、场景,第二部分为江南小镇的螺蛳、山芋、青蚕豆等食物,第三部分为小镇上的跳面、浴室等店铺以及脚炉、藤榻等器物,第四部分为作者回忆的以往岁月,第五部分为作者工作时的点滴,这五部分内容,完整勾勒出了作者心目中的“故乡”。

  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一句时髦的话: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其实沦陷倒未必,巨变那是肯定的。说悲情一点是沧海桑田,说乐观一点叫日新月异。随着近年来现代化、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加快,十多年前的生活好像已离我们十分遥远,以至于有人发出何处是故乡的感叹!中林先生笔下的故乡就是与我们越行越远的故乡——好多小镇的人已是物在人非,好多生活场景已经不再重现,好多生活用品已安置在民俗纪念馆……

  时代有古今之分,学识有深浅之别,才调有高下之异,而感情则有共通之处,比如乡愁。中林先生在后记里说自己孤处小镇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他看遍了小镇的花鸟鱼草、小桥流水、男女老少,并看到了“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甚至是宇宙洪荒初始般的惊骇演出”,“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唯其如此,他的笔下,对小镇充满了故园之情、故旧之思、故土之爱。为了抒发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中林先生除了用“网鱼、腌咸菜、檐头水、河埠头”这些意象绘成一幅画,还多次通过声音这个意象来描摹,“叫卖声、雨声、鸟叫声、喊火烛”汇成一首故乡的乐曲,“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曲中思念今犹在,不见当年梦中人”。这个故乡是回不去的故乡,只能几度入梦,让人读来不胜唏嘘。

  三毛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瓦瓮里的菜园》是李中林对以往岁月的忠实纪录,让我们领略到正在流逝或已经流逝了的极美!

  《瓦瓮里的菜园》,李中林 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