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平 文 |
我是在外婆身边长大的孩子,从三岁隔奶开始,外公就把我从乡下偏僻的独户人家抱到小街弄里,绕着两位老人膝下,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乃至长大成人。
外公一辈子爱讲究,到什么日子需过成什么样子,所幸外婆有一双巧手,端午的粽子,中秋的饼子,过年的团子,样样拿得出手,我们就在这条铺满青石板的巷弄里,跟随着外公的节奏、外婆的手工点心,感悟着江南小镇春夏秋冬更替,二十四节气的轮回。
中秋属全年中的一个大节,做大饼的准备工作,在八月十四甚至更早就开始了。乡下菜农挑担中的南瓜要挑拣上一两个,外婆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哪个是酥口的,刨皮、去籽、蒸熟了,和在米粉中揉匀备用。挖出来的南瓜子是不丢的,把瓤去掉,洗净,放在小竹匾中晾干。
包在南瓜饼中的馅总是隔年收成的黑芝麻,黑芝麻馅做成要费一些功夫。先要把芝麻放在石臼中一点点捣碎,石臼不是家家户户都拥有的,但几乎家家都要做南瓜饼,于是临中秋时节就再次出现四月初八捣碎“乌饭草”的场景,“阿姆娘”的喊声也响得极欢。
中秋那会儿的韭菜长势喜人,茎粗叶茂,隶属北街的外婆家有一小块自留地,长年种一点应时蔬菜,所以,要做韭菜饼就可以现时割,绿绿青青的几乎不用挑拣,洗净,放竹篓中排开,晾二十分钟左右,切碎,加盐伏一下,再去水,备用。
包韭菜饼可素可荤,荤的,外婆一般是买五花肉,偏肥一些有油,做饼,往往是作为纯粹家庭主妇的外婆一个人的事。
她把揉好的面粉搓成一长条,再拧成一小块一小块,用手心巴掌把它们按扁平,尽量按薄一些,然后用一个饭碗倒扣在面皮上,旋转,然后面皮托在手心,抓一把韭菜,再用筷子夹上一点事先剁好的肉馅,面皮往中心一合,然后两个手掌一挤,一块韭菜饼就成了。
用面粉做的饼,除了韭菜馅,还可以是糯米馅,糯米可以和之前蒸南瓜时一起蒸熟,然后像包肉粽那样拌入酱油、味精等调料,撒上一些香葱,考究的人家,也会同时放入蒸熟的肉末,连肉末汤一起拌进糯米中。
南瓜饼是用米粉包的,在捣碎的芝麻中拌上白糖之后,南瓜饼就可以开始包了,如果说面粉饼是在大锅上烤成的,那么南瓜饼就需要在油锅里煎,我和弟弟妹妹放学后围着外婆,在煤球炉子边上,看着小油锅中翻滚的一小团一小团金黄色捞入盘子中,我们都抢着尝一口,外婆着急叫着:“小心,烫!”
烤韭菜饼或糯米饼的时候,家中的权威人士外公就要掌勺了,外婆在灶下用小茅山上捡来的细树枝,一根两根地加入灶肚,柴火不焰不萎,外公系着围裙很有架势地把做好的生饼一块一块贴在抹过一层菜油的大铁锅中,时不时地用铁铲给饼翻个身,看它从表皮白呼呼变成黄脆脆,铲起,投进因为有些年代,竹篾已由淡白变成深褐的篮筐中,外公还有一招绝活,用剩下的面粉料摊成“面衣”,薄薄的,一面咸,带有香葱,一面甜,涂了一层糖浆。等所有的饼都烤好,我们这三个小屁孩肚子差不多都鼓起来了,做了几种馅我们就尝过几个饼。
月饼一般是外公供销社的好朋友送的,年年送,那位朋友就在供销社的糕点坊上班,手工制作糕点,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喜欢甜食的外公更爱“苏式”,月饼中除了瓜子、核桃等五仁馅料之外,掺杂的红丝绿丝果仁,再加上金华火腿肉,真是既好看又好吃惹人口水。
如今,我生活轨道中节气的转变更多是随着闺蜜情来运转的,我的闺蜜每个节气都给我送来应景的食材,过年的团子、端午的粽子、夏至的馄饨、中秋的饼。如果说外婆的饼是浓香型,那闺蜜的饼就是清香型,做饼尝饼时,还意味着令人心醉的“秋”来到了!不像春的温和,没有夏的热情和冬的纯洁,但天高云淡,桂花飘香,花好月圆,和气致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