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看无锡

“90后”十指不沾阳春水?

专家:“炒炒爆爆”凝聚的是感情

  视觉中国供图

  中秋佳节团圆夜,饭桌上总要添两个好菜,你家的厨房里是70后在炒炒爆爆,还是80后的主场?是否能看得见90后的身影?近来,关于90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话题总是不绝于耳,更有网络媒体调查报告显示,95后的人群选择在家做饭的比例不足半数,情况究竟如何呢?我们找了几个90后,聊聊他们心目中的“烟火气”。

  “90后”上班族:做饭成本不比外卖低

  “买一堆锅碗瓢盆油盐酱醋,如果只是抱着玩票的心态,一次性成本支出比后续买菜做饭的成本更高”,无锡姑娘陈飘把自己称为“生活型的在外务工人员”,独自一人在南京工作的她,不忙的时候会选择自己做饭,由于只有一个人,做一个红烧排骨一般至少得吃两天,如果想天天都吃新鲜的,一般只能做些小炒。工作忙碌的时候,外卖就成了唯一的选择。“填饱肚子的方式太多了”,陈飘介绍,在冰箱里放些速食的馒头、饺子、汤圆,就能做一顿饭,回家路上买个煎饼,烤冷面,也能凑合。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对“吃饭”的定义,就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菜一汤了。

  工作有几年的“90后”姑娘圆圆供职于一家网络公司,她的一日三餐基本承包给了家门口的便利店和公司周围的外卖。“公司也有女同事天天带饭,但也就一阵子,除了怀孕的没办法,都没坚持下去。”说起对做饭的兴趣,圆圆颇为无奈地表示:“便利店到处都是,便饭、饭团、牛奶面包,口味还常换常新,速食产品实在太方便了。”圆圆所在的公司有加班文化,有时候回到家就已是半夜甚至凌晨了,在她看来,按时下班的时候回家只想躺着。毕竟一天中安安静静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了。

  “你以为做饭只是和油烟打交道嘛?做饭包括,洗菜、收拾、洗碗锅筷、擦灶台、拖厨房地”,一想到这些环节,正在上海高校读研的“90后”阿燊选择拿起手机,给自己点一份外卖。“有这么多时间为什么不做点更有意义的事呢?”阿燊认为,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与其别扭地尝试去做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事,不如将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事情上,发挥更大的价值。

  “炒饭天团”:分享是最大动力

  90后小伙李润从初中时就开始跟着母亲下厨房,除了个人喜欢之外,还想让母亲开心。“尤其是考试没考好的时候,更乖巧,端菜洗菜啥的都干。”在日积月累的观摩实践中,李润已能自己动手完成番茄炒蛋、红烧鲫鱼、酸菜鱼、啤酒鸭等家常菜。大学学习软件开发的他,一毕业就扎进了互联网行业,连续六七年整天三点一线的工作让他感到死板,萌生了退意。

  “读书时,每天早上妈妈都会做蛋炒饭,那叫一个好吃。上班之后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就给自己做一份,想着要不就去卖炒饭吧”,行动力极强的李润,三下五除二,说干就干,从办公室白领转身成为了夜晚灯火下路边摊的炒饭小哥。“卖炒饭最开心的事就是看到老客户带着新客户过来品尝,然后大伙在欢声笑语中把炒饭吃的一粒不剩”,李润表示,之所以喜欢做饭,是因为从来都没有把它当作一件“打发自己”的事,而是分享。“做几个菜,邀上三五好友、父母家人,或者是一个心仪的女孩子,看到他们品尝时脸上满足的笑容,太有成就感了。”

  虽周旋于柴米油盐,李润始终不认为自己是安于现状的人,机会也悄悄降临。如今,他和志同道合的五个“90后”组成了一支“炒饭天团”,除了无锡的“海仙炒饭”大本营之外,还在成都、上海等其他城市开出了分店,“我们在干一件自己热爱的事,并不仅仅是挣钱,更多在于刷新着年轻人在一个陌生城市的存在感、认同感”,李润说。

  专家:“炒炒爆爆”不应消失

  “90后从年龄上来,看最小的20岁还在上学,最大的不过30岁,正在成家立业的转换阶段,目前来看90后做饭少挺正常”,江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王君柏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和社会发展相关,90后这一辈有着良好的学习条件,读书读得晚,毕业后又和父母居住,没有机会接触做饭。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如今广泛讨论的“加班文化”,“因为工作的关系,许多人只能吃外卖和食堂,这批人中70后、80后大有人在,并非只有90后。”

  外卖的盛行让许多家庭不开火就能解决一日三餐,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几乎成为摆设。王君柏虽然认可工作原因的“身不由己”,但他仍旧认为厨房的“炒炒爆爆”不应该就此在家庭中消失,家人之间如果只是围坐在一起玩手机,感情会慢慢淡化,家庭生活需要共同的活动来把家庭成员凝聚在一起,而饮食正是家庭活动的重要环节。

  有一种说法是“术业有专攻”,一顿饭做完往往大汗淋漓,还未必能做出可口的味道,把这个环节交给专业的厨师岂不是效率更高?面对许多年轻人的疑惑,王教授也给出了他的理解。“我们为什么要过中秋,要千里迢迢地赶回家,从效率角度来说长途跋涉、舟车劳顿换来匆匆一面绝对是得不偿失的”,王君柏认为,追求效率没有错,但这是否应该成为主流,值得思考,因为生活中不是所有事情都讲求效率,过程同样重要。如果仅仅讲求效率,有些事情就失去了意义。 (晚报记者 陈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