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美劳”一直是社会教育离不开的根本。近年来,劳动教育渐渐缺失,让学生参与劳动并没有形成共识,更没有落实到行动。对广大青少年来说,“劳动”成了短板,甚至是个遥远的名词。在一些学校,劳动教育无计划、不考核,本来不多的劳动技术课可能还被挤占;在不少家庭,家长只在学习成绩方面对孩子有要求,家务活根本不让孩子沾边。日积月累,缺失劳动的生活方式已显弊端,过多的角色替代导致孩子成年后,一旦离开家长就成了无法生存的“巨婴”。近期公众热议的年轻人不愿下厨、不愿做家务,只是问题的集中表现。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巨婴”们或许有点懒,可能有点不会,所以不愿在家务劳动上付出精力。家政、餐饮等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的确很好地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需求。可是,当“懒人经济”提供的便利慢慢变成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老一辈眼中很正常的生活技能,也逐渐在年轻人中“失传”。“懒人经济”固然是市场经济精细化分工趋势的结果,但我们不能有懒人思维、懒汉习惯。
孩子不只是学习成绩好就行,他们将来总有一天会走上社会独立生活,劳动能力对孩子的发展也很重要。要防止孩子今后成为无法适应社会的“巨婴”,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做家务对孩子成长乃至人生的影响,极其深远。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韦朗特曾追踪一组青少年数十年,发现童年时期较常参与家务的孩子,日后人际关系更好,心态较乐观,成年后获得高薪工作机会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四倍。
学校作为育人的重要所在,不应只注重德智体美,更应深刻理解劳动与青少年核心素养培养的内在关联。最近,上海一小学把做家务列入家庭作业,煎蛋、洗碗、做面条……这些家庭作业不是一两次的短暂体验,而是一个长期的考核。此举引发关注,很多网友建议“全国推广这样的家庭作业,现在的孩子很需要这样的教育”。
就切实加强劳动教育,教育主管部门也曾多次发文,还公布了关于2019年的工作要点,将 “增强育德针对性实效性”“大力加强劳动教育”等作为了重要的目标任务。有理由相信,整合学校与家庭的劳动教育,可以防止更多的“巨婴”产生。
(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