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看无锡

15分钟微课 三个老师上 融合“文史政”

市一中融合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朱晴怡老师在上课。

  近日,市一中一堂15分钟的融合课让学生十余天后依然念念不忘。这堂课有什么特别之处?9月18日记者从学校了解到,这堂15分钟的微课由语文、政治、历史三位老师共同呈现,是“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的一次探索,未来这样的融合课堂会运用到日常教学中。

  ■ 15分钟课堂让学生念念不忘

  “姚桐斌和钱伟长两位校友的故事被老师运用到课堂中,让我们在故事中感受‘文化自信’。”高一(1)班的范圻筠是在场学生中的一员,她至今依然可以完整复述出课堂中3位老师的授课内容。从史实到情怀,最终升华到思想信仰,15分钟的课堂贯穿着历史、语文和政治三门课程中被老师精心挑选而出的知识点,思政课也因此焕发新的生机。

  以张建华老师的历史课堂为开端,将爱国主线以史实的形式铺排展开,将与一中息息相关的校友故事融入历史的讲述,使得学生有了“共情感”。语文老师姜翼则选用了辛弃疾等古人的诗词,以挖掘爱国情怀深层次的基因,以今怀古,以古鉴今。“文化自信”作为整个课堂的落脚点,也是政治老师朱晴怡对课堂的最后升华,有了“身边人”与“古时情”的铺垫,“文化自信”这个抽象的概念也变得具象化。

  ■ 15分钟背后是数天的“头脑风暴”

  3位老师带来的课堂仅有15分钟,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这也为他们备课带来了一定挑战。这堂课背后是3位老师数天的“头脑风暴”。“写教案大概就需要修改3到4稿。”张建华老师回忆说。“从开始到9月2日确定课堂内容,我们会面了不少于5次。”开学初正是最忙碌的时候,3位老师在外培训中也抽出时间打磨这堂课。

  如今的考试中也可以看出知识融合的态势,这样的课堂也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张建华老师以历史卷为例解释道:“120分的卷子30分就直接考到了文化自信。”

  融合课程是对老师的挑战,也成为了他们各自教学理念发展的契机,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课程。在每一次会面过程中,各科老师也会互相了解各自的学科背景,以保证知识点的串联度和课堂的连贯性。“这几天我们大概都参考了10余本书的相关知识点,这也是对自身的一种提升。”朱晴怡老师说。

  ■ 更多融合课程将在一中落地开花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市一中就开始开发“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将语文、历史、政治和地理四门课融合,进行跨学科教学。“文史哲不分家,如今的教育讲求学生的核心素养,不可单列。”朱晴怡老师表示。

  如今,负责“江南文脉”课程的核心教师有6位,团队中已有20余人。“摸着石头过河”的他们作为开发文科融合课程的先行者,也在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体验。朱晴怡老师表示:“除了课程教学外,一中还将开设实地教学,充分发挥一中的地理优势,通过多种形式开好”文化自信·江南文脉“校本课程。”(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