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英 文 |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在希望的田野上》)
“高山青,涧水蓝/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哎……”(《阿里山的姑娘》)
1984年初夏和金秋,一些姑娘和少年(青年),每天下午或晚上,在教室、操场,在宿舍过道、水房,听着录音机播放的歌曲,跟着变幻的旋律,一支一支地跳集体舞——北京几十所高校的大学生,将参加10月1日晚上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联欢晚会,表演集体舞;另有一部分大学生将参加白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盛大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
这是艰巨的政治任务,建国35周年盛大庆典,是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大型庆祝活动。能在庄严宏伟的天安门广场展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风貌和新时代大学生的风采,机会千载难逢。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育系、历史系等系和专业的81、82、83级学生,以及84级新生都参加这次活动。
但跳集体舞,对中文系81级100名大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难了——中文系大学生疯狂地读中外文学名著,热衷写诗、散文、小说,平时没什么体育锻炼,觉得跳舞是“社会青年”喜好的,大学生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青年,才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些无聊的事情上呢。
练习集体舞的过程一波三折,可以用“艰难”来形容:《在希望的田野上》《青春圆舞曲》《阿细跳月》《桔梗谣》《阿里山的姑娘》《乡间的小路》等作为歌曲和乐曲听很优美,但以这些曲子来跳集体舞可不容易。一开始,跟不上节拍的,“顺拐”的,动作僵硬的,形体不到位的……每次状况不断、洋相百出,弄得同学常常“笑场”,当然也是“五十步笑百步”;这次解决这个问题,下次又冒出那个问题,现场一片混乱;男、女生相比,女生稍好一些,毕竟体形柔软、柔韧性强。我有段时间早晨去跳健美操,勉强能跟上节奏。当时我们已经上大三、升大四,好多男生长成1.75、1.80米的大小伙子,手脚不听使唤,有的同学想学“南郭先生”,可艺术系老师和学生都是火眼金睛,一眼就能看出谁在“乱舞充数”;一个人跳不好,大家都陪练……
几个月内,我们在上课、读书同时,加紧练习。期间放暑假,又提前开学,距离国庆大典时间更近,任务更紧迫,有同学产生焦虑。当时一万名日本青年来华,我们学校分到500名,有几天他们与我们一起排练,又是一个磨合过程……但凡事熟能生巧,经勤学苦练,大多数同学都能跟上节拍,肢体变舒展,舞姿也协调,也越来越具有团队精神。大家信心百倍:要为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展现大学生最美的风采。
10月1日下午3点多,我们坐大客车从学校所在的北太平庄来到天安门广场,我们的位置在人民大会堂附近。我们用充沛的热情,展示所学的所有舞蹈,跳舞是各个方阵轮流,每个方阵跳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广场上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航空学院等校的学生。就是那天下午,参加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的北京大学几位学生第一次亮出“小平您好”的条幅(当时信息不畅,我们后来得知)。
天安门广场流光溢彩,火树银花,明月高悬(那天是农历初一),“人山人海”“热血沸腾”是真实的场景和心境。其实身在其中,并看不到什么,周围只见大学生,各个学校都在挥舞校旗,更多的大学生挥舞国旗,互相之间在拉歌,看谁的声音响亮、气势足,我们嗓子喊哑了还在唱,其实不是唱,而是在吼、在喊;但身在其中,还是不一样,有一种无言的骄傲、自豪和神圣:我站在天安门广场——这是中国的心脏、世界最大的广场!我感受中国的巨变、中国的强大!当一组组焰火腾空而起、一束束礼花漫天飞舞时,好多同学激动得抱在一起,流下幸福的眼泪。我与同学、男友还请同学拍下一张合影……我们在天安门广场彻夜狂欢,中间就吃点面包、喝点凉水,可是谁也不知道饿和渴,不觉得苦和累,直到次日凌晨3点钟才集合坐车返校……
多年以后,我才真正明白1984年对于中国的重要历史意义。但这个瞬间和场景一直保存在我心灵影像中,这也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80年代大学生的集体记忆。35年过去,当年一起跳集体舞的同学,现在都从青年到中年奔老年,成为大学教授、机关干部、资深媒体人等,你们还记得当年的歌声、旋律和舞姿吗?能想起那些好笑又好玩的情景吗?常回忆天安门广场带给我们的感动、震撼和激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