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二泉月·书苑

寓意奥妙的一方乡土

关于《倷伲南方泉》

  | 浦学坤 文 |

  一本《倷伲南方泉》的书稿,在我书桌上静静地躺着,每次打开书页,家乡的泥土香伴着书香便扑面而来。这是由老乡凌建荣编著的一本乡土书,图文并茂、内涵丰富、古蕴流芳,将南方泉这座古镇的风情与记忆呈露于读者面前,将乡愁镌刻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是很有意义的。

  南方泉,是我终生忘不掉的名字。我从小就生活在南方泉附近,那里是我常去逛街、游乐、听故事的地方。南方泉在明代初期就已是繁华市镇了,锡南一带的农民,甚或更远地区的百姓,每逢赶集的日子,都纷纷前往南方泉。早在20世纪20年代,那里就创办了无锡南乡第一家小发电厂。镇上各种商铺有200多家,昔日的繁荣昌盛,犹如一幅江南水乡的“清明上河图”。

  南方泉,是一个具有历史传奇的名字。奇就奇在一个“方” 字上,为什么叫方泉呢?原来在老街许神(仁)桥北堍有一口古井,本在善修庵内,为方便百姓打水,便拆去南墙,成为镇上公用的一口水井。井口以四块金山石为壁,形成四方形,此泉也自然成为方泉了。据传东晋道学家葛洪在此取水炼丹;唐代李绅还留下“依稀古井邑,嘹唳回鹅鹳”的诗句;宋代苏东坡曾为古井题匾“丹泉泽民”。因井碑上刻有“开化方泉” 四个字,位处无锡南端的这块风水宝地,也就叫作“南方泉” 了。

  南方泉,不仅泉是方的,这里的地名也有不少是方字头的。如在老街东侧3公里处,有一个村叫方湖村。村中有一座近900年历史的方湖寺,寺旁有一泓波光粼粼的方形小湖。由此可见:南方有泉善修来,方方正正为民开。一方有泉八方财,太平盛世传万代。

  南方泉,是一个富有人生哲理的名字。

  大多数人只知道南方泉的名字来源于善修庵的一口古井,却不知道这口井的来历。我祖父曾告诉我,开这口井的是一个外地人,当他走投无路陷入绝境时,是善修庵救济了他。此人为了报恩,就在善修庵内开了一口井。但善修庵的主持说,善修庵的香火都是靠善男信女供奉的,要报答,还是报答他们吧。于是就拆去庵的南墙,让清冽甘泉为大家共享。俗话说,饮水不忘掘井人。这口古井更告诉世人,掘井不忘老百姓,做人要懂得感恩。

  南方泉的这口古井,井圈原来是圆的,四块金山石井壁是方的。这就隐喻了一句哲理:外圆内方。说到这,不禁想到发生在南方泉的一桩旧事,在当时也是着实轰动四乡的:清朝末年,有一帮浙江盐贩子常到南方泉一带贩卖私盐。这些江湖老手不乏武功,到处欺行霸市、调戏妇女、殴打无辜。有一天,这帮老江湖又在街头闹事,辱骂殴打一位孕妇。一位大汉见状怒不可遏,随手操起一块排门板,直向这帮老江湖劈去。这些家伙一看苗头不对,慌忙向西狼狈逃窜,逃过西大桥后,返身将桥板掀进河中,以挡住大汉穷追的脚步。没想到这位大汉功夫了得,手提门板纵身一跃,双脚早已落到了河对岸。这伙老江湖依仗人多,一齐向大汉扑来。但见大汉挥舞手中门板,犹如秋风横扫落叶,几下就将他们打得前仰后翻,跪地求饶。此后又经几番交手,这帮老江湖才彻底甘拜下风,再也不敢胡来。若问这位大汉是谁?他就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武举人浦福奎。浦福奎号仲谦,生于1884年,身材魁梧,武艺高强。他虽是武官,却也颇好文学,常和文人雅士诗酒往还。他对后辈的训导是:上善若水,但骨头要硬。此实乃“外圆内方”也。

  令人遗憾的是,南方泉这口古井在后来的保护性改造中,井壁的上段两米左右改用红砖砌成方形,金山石井栏还在,井圈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踪影。

  多少年来,人们在古井取水时,无不把水桶提起来、放下去。这就告示世人,待人处事,一定要“提得起”“放得下”,才能安度人生,益寿延年。在南方泉,提得起、放得下的乡贤名人很多,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平凡的老太太——张彩娣。她于1900年出生,至2002年逝世,享年103岁。她所经历的苦难,比一般人多得难以想象。当她第三个孩子出生不久,大儿子才七岁,丈夫因突患伤寒而逝。从此她含辛茹苦,四处奔波,历经岁月变迁,顽强地坚持到新世纪的到来,五代同堂,其乐融融,成为南方泉的名门大族。有幸今年5月20日,我与妻子王玲琪、原南泉镇镇长萧才清、市云林书画院院长浦耕霖及唐尧根、凌建荣等,应张彩娣之子程仲年先生之邀,到南方泉“百岁坊”做客。程老也已93岁了,但身子骨依然十分健朗。这位曾长期担任南泉卫生院院长的老先生,也是一个“提得起、放得下” 的人。从他家客厅所悬挂的“天下为公”“期颐大庆”“德医双馨”等匾额,也足以诠释了人生百年的密码。

  南方泉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的古镇,如今,许多古村名景虽已不在,但开化方泉的老井还在,古镇的风情与记忆还在,我们仍可在那里寻觅到寓意奥妙的一方乡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