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看无锡

“家在江南”之无锡篇:

精神家园 血脉相连

  本报讯 (晚报记者 张月)无锡地处江南吴地中心,是座古老又年轻、山水优美、经济发达的宜居城市。10月10日,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组织的长三角“家在江南”主题采访活动在无锡拉开帷幕,由全国30家媒体组成的采访团一行参访惠山古镇、东林书院、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感受“太湖明珠,江南盛地”文化之盛。

  无锡有3200年的历史,泰伯奔吴,创立勾吴。无锡崛起于近代百年,是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更有大运河穿城而过,水赋予了无锡城灵动包容与开拓创新,更促进了文化的交融,积淀起厚重的历史人文,这里走出了徐霞客、徐悲鸿、钱穆、钱锺书、杨绛、秦邦宪、冯其庸等大批名人。无锡有着优渥的地理人文,一座座祠堂在无锡建起,连接起血脉,凝聚起力量。无锡也成为了天下人的精神家园、寻根之地。

  “这些祠堂真是绝了!”穿梭于祠堂间,采访团成员被浓重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华孝子祠、寄畅园之秦氏双孝祠、钱王祠、陆宣公祠、范文正公祠、过郡马祠……无锡惠山脚下有百余座祠堂,每座祠堂都承载着一个家族的骄傲,每个家族都有家规家训传世,让我们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的过耀华说,祠堂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要走向何方?祠堂文化非但不过时,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隐于无锡闹市的东林书院,因明代东林领袖顾宪成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名扬四方。东林书院虽一席片壤,但它在我国政治、思想、文化及教育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东林精舍保留有清代“洛闽中枢”砖雕门额。洛指“洛学”,北宋洛阳人程颢、程颐之学。闽指福建朱熹“闽学”。“中枢”喻指东林书院创办人杨时。砖雕道出了东林书院在理学南传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书院也成为学人志士共同的精神标识。

  “枕河人家”是江南水乡古镇的代表符号,无锡的“枕河人家”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水弄堂。千里运河独此一环,古运河无锡段长达40.8公里,大运河流经无锡城内清名桥古运河景区时,因相对其它河段更加狭窄和悠长,这段运河也有着“运河绝版地,江南水弄堂”之称。采访团一行从跨塘桥码头上船,一路感受狭长水弄堂里的古今繁华。在窑群遗址博物馆,采访团走近江南砖瓦生产的辉煌历史,从中领略着古运河畔大窑业600多年的历史风貌。

  长三角三省一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一脉。长三角“家在江南”主题采访团在首站无锡,感受到了亲近又独具魅力的江南文化。这处江南人、天下人的精神家园,在新时代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