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寻常人家一年到头吃饱肚皮的日子屈指可数,山芋便成了“瓜菜代粮”最佳食品。
“倒山芋”,就是生产队的社员把山芋田里的山芋刨过后,我们这些孩子再在刨过山芋的田里刨一遍,寻找一些遗漏的小山芋。
江南农村每年霜降一过,生产队就分派社员刨山芋。刨山芋前,先清除山芋藤。经过霜打的山芋藤早已枯黄,蔫巴巴的,稍用力一拉就能把山芋藤拉起。拉掉山芋藤的田地,一眼可见地垄上有不少大小不一的裂缝。咋会有裂缝?原来山芋在泥土里生长四五个月后,随着山芋逐渐长大,就会撑裂泥土, 裂缝下面就是一只只大山芋。
干活的男社员脱去外套,双手把持四齿铁耙拉开架式,一铁耙一铁耙有节奏地刨,嘴里不时发出“嗨嗨”的喊声。刨山芋有诀窍,铁耙须离根部一尺左右刨下去,然后用力一拉,一只只山芋就“脱泥而出”;一棵山芋根下一般有3—5只,多的有7—8只,大的一两斤一只,小的一二两一只;若对准根部刨下去,红皮、紫皮山芋就会“身首分离”。男社员在前面刨,女社员拖个大箩筐在后面捡,偶尔刨到一只四五斤重的大山芋,大家会聚在一起说笑、嬉闹一番。
“倒山芋”的次数多了,小伙伴人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站在田地稍稍一瞧,就能看出哪儿有“漏网”的,往往一刨一个准。小伙伴手拿小铁锹、篮子在地里拉网式搜索。刨到大山芋如获宝贝,高兴得又蹦又跳,刨到一些细小山芋也不肯放过。待有半篮山芋了,小伙伴们便边刨山芋边在松软的泥土地里奔跑、玩耍、翻跟斗。玩着玩着,突然一只大老鼠 “嗖”地窜出,“打老鼠!打老鼠!”小伙伴们一片大呼小叫,老鼠瞬间逃得无影无踪。
最开心的是在野外烤山芋,小伙伴刨到山芋后每人拿出一两只,捡些柴火在田野里烤。待山芋烤熟飘出诱人香味,小伙伴们就争先恐后抢烫手的山芋,掀开烤得焦黄的山芋皮,一股热气伴着香味扑鼻而来,一个个大口吞咽。吃过山芋后,小脸蛋都像小丑似的。回家前不忘先浇灭火星,再到水沟边洗洗脸,然后相约“保密”。
生产队每年刨山芋,男女社员齐上阵10天左右才告捷,那些日子小伙伴放学回家,就立马“披挂上阵”倒山芋,每次都能刨到七八斤。山芋拿回家后,母亲在煮粥煮饭时会掺些山芋。掺了山芋的粥饭有一股甜醇味,家里一改寻常吃不饱的窘境,个个吃得“肚饱气胀”。上学时母亲会在我书包里放只山芋,课间休息肚子饿了拿出来吃,引得班里不少同学咂嘴羡慕。
不知不觉当年倒山芋的娃娃都已步入老年行列。每当街上出现烤山芋,我就会不由自主想起儿时在农田里倒山芋的往事。 (徐森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