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举办的“汤莎会”上,汤显祖的昆曲《邯郸梦》与莎翁名剧同台,惊艳了全场。水石相映、淡雅写意的江南园林在国外有很大影响,屡被仿建。江南正影响着世界和你我。昨天,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故事江南: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分论坛上,四位专家讲起了他们的江南故事——
韩国仁荷大学荣休教授洪廷善喜欢南京,喜欢它的安静,喜欢它适度陈旧的历史痕迹,喜欢城与人散发的人文气息,喜欢山与湖与城墙之间的风景,喜欢沿河一字排开的花灯和古宅舞动出的夜景。他尤其钟爱南京的古都风貌,欣赏它沉稳中变化着的模样。江南地区宋明清时代的历史古镇不计其数,都是吸引洪廷善的地方。陈旧但干净的茶馆、河边的客栈、岸边洗衣服的妇人、在装满蔬菜的小船上悠闲摇桨的人们以及到了晚上沿运河映照出的灯光……这一切都给洪廷善以亲近、朴素和温暖,让他无法忘怀。
美国惠特曼学院历史系主任、副教授达白安用一口流利的中文讲起他对于辣椒在江南传播的研究。他表示,江南人虽然吃辣不及四川、湖南,但辣椒在中国的传播,江南人功不可没。他发现,中国可以查到的最早的辣椒资料,是1591年,来自一位叫高濂的杭州人的记载。中国的地方志中,最早的辣椒资料来自浙江绍兴——1671年。江苏可以查到的辣椒资料最早是在1802年。他还发现,懂得欣赏的江南人会把辣椒当作园圃中的观赏植物。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曾一度对“故乡”二字感到淡漠,她自己也没想到,她会完成以故乡为背景的四部小说。用她的话说,她转了一个圈后,在中年又回到了人生起点。这时她猛然发现,故乡就像基因一样早已融入了血脉。故乡的一切都在作家作品中缓慢而坚定地发声。这些年,黄蓓佳致力于为孩子写作,她在书中对江南故乡的描写也成为海内外小读者们了解江南的一扇窗。黄蓓佳说,这就是所谓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家乡的就是全人类的。
无锡市作协副主席徐风认为,两次南渡对江南有再造之功。永嘉之乱,晋室南渡后,大规模的战乱导致中原地区大量优秀人士来到江南,魏晋南北朝成为江南文化发展的第一次高峰。宋室南渡后,江南有了480座书院,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科举的盛行成为江南发展的第二次高峰。仅宜兴,一年中就有2500人参加童试。而从六朝开始,以耕读传家为起点,江南乡村的竞争,不在田地,而在塾师。江南乡村有学田,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为宗室读书,慢慢地,他们就懂得了家国天下。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