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

蕴藉深厚 敦化成学

  拥有“人文渊薮地,富贵鱼米乡”美誉的江南,诞生、聚集了无数望族世家,不仅走出了许多影响历史发展的官员,还走出了许多名人雅士、科学巨擘、文艺巨匠,也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家族文化。在第二届江南文脉论坛“家在江南”分论坛上,专家学者们寻根问源,追溯“江南家风家训家教”的历史故事,解析江南家风的当代内涵,再现传世家风经典,寻找能使之融入时代精神的途径——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不断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念群说,从江南家族的文风中,就可以看到大家族尤为重视家风传承。如柳宗元句“嗣家风之清白”,又如南宋词人张道洽句“清白家风不染尘”。晋袁宏提出“有家风化导然也”,指出家风的作用是“化导”,即教育引导。

  “家教是民众自我教育的最好形式,既是出于家庭自身建设的需要,也是培养全民道德风貌的社会土壤。”清华大学教授彭林说,江南各家族的家训中大多有崇尚“诗礼传家”“耕读传家”等内容,成为家族成员遵守的基本信条。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研究家风家训多年,在她看来,探访优秀传统家训内涵,对当下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完善当代教化机制,推进社会精神文明于和谐社会构建,有积极的意义。

  “家国同构”是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的内核。江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朱庆葆说,传统中国是个家族取向的社会,家族不仅是传统社会的基础,也是个人活动的基点。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危难时,部分江南家族主动参与近代社会转型,打破固有观念束缚,强调经世致用,为实业救国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昨天的分论坛现场,有不少在各行各业颇有影响力应邀前来的“天下无锡人”,他们是家风传承的受益者和实践者。“秦家有很强的家族认同感。”秦观的后人,博古的孙女秦红说,秦家由此衍生了两个精神内核,一个叫舒适传家,一个叫笑容传家,而这也成为秦家后人在各行各业获得成功的“秘诀”。

  传承发扬家文化,无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在江南”分论坛举办之地惠山古镇,正是家文化的集中体现:从战国的春申君祠、东晋的华孝子祠,唐宋的陆子祠、司马温公祠、范文正公祠、过郡马祠,一直到明代的顾端文公祠,晚清的淮湘昭忠祠,从先秦到近代,延绵数千年。“传承利用,需要充分发挥祠堂文化在江南家风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无锡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中云说,惠山古镇做了不少有利的尝试,比如成立了惠山祠堂文化研究院,系统整理挖掘古镇祠堂文化内容;打造祠堂廉政文化教育专线,让更多人在轻松闲适的游览中体会祠堂文化。而即将复建的朱熹祠堂紫阳书院,也会成为传承发扬家风文化的新地标。 (韩玲)